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美国《生活》杂志:内战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最新热门    
 
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展现及其他

时间:2007-3-9 17:25:54  来源:不详
60年代则美国史家步入了一个欢愉的时期,特别是现代化理论所孕含的“传统—近代”框架,更使这批经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职业史家们如虎添翼。费正清的弟子列文森(Levenson)的贡献最卓。从柯文的批判和列文森等人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得出,“传统—近代”模式的前提是将传统与近代假设为对立的两极,其中,西方近代社会是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由此推演,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只能是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而且,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烈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可见,“传统—近代”模式是以西方的历史经验取代了现代化的标准,割裂了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因此,“传统—近代”模式与“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的理论色彩明显浓于后者。“传统—近代”模式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同时期的中国,也产生了即时的效应,著名的如台湾学者金耀基在60年代后半期出版的《从传统到现代》一书,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域外研究的积极认同与改造。总体而言,“传统—近代”模式框定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路径,需要深化研究的是近代化的必备条件、动力、机制等问题,其中也涉及对传统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复苏,我国学者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正是朝着这一方向作有益的尝试。

(三)帝国主义模式

“传统—近代”模式是取材于西方主流派的现代化理论。就现代化理论本身而言,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体系,因此,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实践的挑战,激进派观点便应运而生[5]。与此相应,对社会变迁、特别是关于非西方世界,就发展出一种新的见解。帝国主义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帝国主义模式的创新之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