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外国记者拍摄的中国抗战
外国摄影师拍摄的90年代
外国人画笔下的大清国[
自行车20世纪初从德国传
艾青提名诺贝尔奖始末:
来自1938年的外国水下写
外国政要们的尴尬时刻(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
珍贵历史记录:外国人拍
最新热门    
 
外国传教士与戊戌维新

时间:2007-3-9 17:27:34  来源:不详
变法的要求。他们首先对中国积弱不振,国势日蹙,给予大胆地揭露。传教士们认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各国之入中国,则竟如水之就下,有进无退,有盈而无缩”(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P35),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积弊”已经是非常严重。他们指出,中国当时的境况是“藩属尽失”、“朝贡不通”、“乱党四起”、“命令不行”、“官府不忠”(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丛刊(三),P248)。但政府当局,仍然“狃于积习,依然欹枕高眠”(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丛刊(三),P6)。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使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列强各国对中国已形成了一个大包围,“环而相伺者,盛京、吉林、黑龙江、蒙古、新疆之外,则有俄也;云南、西藏之外,则有英也;广东、广西以及云南之外,则有法也,”陆路、海路也都处于各国觊觎之中(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P7)。此时的中国犹如外观华丽的宫殿,实则基础已被蝼蚁蚀空,“一旦漂摇,风雨栋折,榱崩之祸,恐有乘人于不及觉者”(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P5)。正由于中国面临的局势险恶,因而,传教士要求清政府迅速变革,“发愤为雄”,以“起死回生”。他们警告清政府,“倘再迁延贻误,恐燎原之火立见焦糜,滔天之流,即时昏垫,无穷大祸,近在目前,虽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周公之臣,亦断不能起此不起沉疴,延此不能延之生命矣”(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丛刊(三),P241)。他们一再地呼吁清政府“变通新法”,强调“病一日不去,弱一日不振,即大险之势一日不能化而为夷”(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P5)。他们指出,只要清政府抓住时机,“能自强不息以培其元气而化其病根”,则有振兴之望,甚至也可避免列强“弱肉强食之念”(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P6)。总之,当此之时,“惩前毖后,一旦尽祛锢习而迪新机,转祸为福,此正天之所以兴中国也”(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丛刊(三),P245)。显然,传教士对中国改革的必要性的认识是合乎当时中国国情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