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谭嗣同就义 老百姓为何
谭嗣同 合同志以讲明心
百年谭嗣同研究的回顾与
谭嗣同民权观新探
《满江红》读《谭嗣同全
谭嗣同
最新热门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时间:2007-3-9 17:37:22  来源:不详
仁学》。)。对感官感觉经验的非真实性,谭嗣同通过眼耳的见闻的形成,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得出了“眼耳所见闻,非真能见闻”乃至感官感觉“不足恃”的结论(谭嗣同:《仁学》。)

  感觉本来是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并将这种刺激传入人脑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映象。这种映象当然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身,而只是对事物属性的感性反映。通过这种反映,客观事物实现了向意识的初步转化,因为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感性反映有时可能严生错觉,与事物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但作为感性反映形式的感觉,总是根源于客观事物,因而是对事物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尽管事物的刺激不是常住的,甚至刚一引起人的感觉就消失了,但人只要有了感觉,刺激所携带的某种信息就通过感觉而以意识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而人要认识事物,也正是通过感觉来获得关于事物的信息的。正因为如此,感觉才能够成为关于事物的知识的直接来源。谭嗣同把感觉所形成的映象同作为它的直接来源的事物的属性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否认这种映象同事物的属性的直接联系,认为感觉的映象只能是虚幻的,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谭嗣同强调感官感觉经验的局限性,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论证感觉经验的局限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感官的“不足恃”,实际上是否定了感觉经验的认识作用。

  其次,谭嗣同也否定理性思维对于认识真理的意义。本来,谭嗣同认为脑是“主思”的器官,并看出了脑的思维对感官感觉的优越性,指出:“谓思在脑,脑之形有量而思无量”(谭嗣同:《仁学》。)。就是说,脑的形体虽然有限量,但脑的思维能力则没有限量。既然如此,那就应该以优越于感觉经验的理性思维来克服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但谭嗣同却不遵循由感觉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认识路线。他不仅否定感觉经验,而且也排斥理性思维。他说:“苟不以眼见,不以耳闻,不以鼻嗅,不以舌尝,不以身触,乃至不以心思,转业识而成智慧,然后‘一多相容’、‘三世一时’之真理乃日见乎前。”(谭嗣同:《仁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