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
回眸:冯玉祥将军与抗日
张信著《二十世纪初期中
孟彭兴16、17世纪江南社
晚清 新政 与同盟会“1
中国同盟会研究综述
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二
论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在同
孙中山 大同盟 思想与同
最新热门    
 
同盟会之成立与革命派对外策略的整合

时间:2007-3-9 17:40:05  来源:不详

  

义和团运动后,中国民间对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形成比较一致的惧外、开放主义和文明抵制思想(注:参见拙作《庚子事变与近代中国对外思想的形成》,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派对外策略的整合,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转变。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派内部的对外态度虽无原则分歧,但有程度之异;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对外策略进行了整合,肯定了文明排外思想,并在收回利权运动中有所体现。同改良派相比,二者虽因指导思想不同形成参加爱国运动程度有异,但主要还是方式和程度的区别,而非反帝目标的差异。 

一 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派对外策略的分岐 

学者公认,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革命思想有两个来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要来源是其反满思想,而其他大陆赴日留学生的革命思想主要由排外而走向排满(注:如史扶邻认为,孙中山除了在兴中会章程序言这个有限的范围外,从未公开表示过反对帝国主义。他还认为,知识分子的反满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副产品,把清统治与帝国主义相提并论,是学生的刊物和小册子所表现的普遍态度。(〈美〉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256页。)吴相湘认为,孙中山自幼接受西洋教育,数次游历欧美,对法国、美国独立运动得到外力援助有所认识,认为中国革命接受外援不仅正当而且应该努力争取。黄兴等人接受国内教育,他们发动革命的导火线是俄军久据东北,所以其最初的革命动机毋宁为排外。(吴相湘著《宋教仁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0页。)周锡瑞同意史扶邻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反满主义主要或至少部分来自他亲西方的态度,而留日学生的反满思想,则几乎全部来自他们的反帝思想。(见《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译本,第56页。)。)。这个观点能够成立,但尚需完善。两派对外态度的差异,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前并不缺乏反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