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朝地方兵卒的糗事:讹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最新热门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

时间:2007-3-9 17:44:21  来源:不详
地方高级官员和督抚开始同情和认同群众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四川布政使王人文则向清廷奏请“四川川汉铁路关系本省利权存废,应由本省咨议局议决”[12](p158),俨然把咨议局摆在权力机构的位置。1910年,正值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之时,十余省地方督抚联衔电奏军机处,称“缓无可缓,待无可待”,要求立即成立责任内阁、即开国会,与请愿运动互为声援。当立宪派在各省城发起请愿游行时,闽浙总督松寿、湖广总督瑞澂、河南巡抚宝棻、直隶总督陈夔龙、山西巡抚丁宝铨、四川总督赵尔巽接见请愿代表并接受请愿书,允为代奏,有的还明确表示赞同。他们共同成为与清廷抗争的重要*和经济力量。
    督抚对清廷的离心倾向是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在当时,革命党人只是少数派。一般而言,革命是不可能在中央政府十分强大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的。中央政府是否强大,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统治集团自身的统一与坚固,二是中央对地方的驾驭能力。在清末改革地方官制的过程中,增长了统治集团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封疆大吏的离心力,也扩大了地方主义势力,使中央统治能力下降。这就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和条件。
    当时有一家报刊在评论清廷集权中央的举措时说“设有大敌,而欲督抚效命,岂可得耶?”[13]这一预言在革命来临之际得到验证。武昌起义发生后,清政府曾下令各地严厉剿伐,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出现清政府所期望的局面。伴随着十余省相继独立的进程,督抚们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江苏巡抚程德全、广西巡抚沈秉坤在立宪派的策动下宣布独立;安徽巡抚朱家宝、四川总督赵尔丰、山东巡抚孙宝琦、两广总督张鸣歧宣布独立后又反悔,或取消独立,或逃走,或被打死;浙江巡抚增韫在准备独立而未成的情况下逃走;湖广总督瑞澂、湖南巡抚余诚格、江西巡抚冯汝kuí@③、贵州巡抚沈瑜庆、陕西护理巡抚钱能训、云贵总督李经羲在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后逃走。山西巡抚陆钟琪被打死,闽浙总督松寿自尽。总之,当革命来临时,大多数督抚知道大势已去,局面已无可挽回,因而并没有抱有为清政府效忠到底的决心。江西南昌光复后,萍乡也宣布起义,巡抚冯汝騤就密电新军标统:“官心已不可靠,民心复不可恃,萍乡不能遥制,望体贴兵心民心办理”[14](p331)。表现出顺从民心的态度。他们中虽然宣布独立的只是少数,但多数督抚的不抵抗态度对革命的胜利具有积极的作用,孙中山曾指出:“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7](p106)。
    督抚们的表现还直接影响到一部分州县官吏,他们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下纷纷反正。如湖北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