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商体
论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分
黄清根论洋务时期的文化
论台湾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近二十年来洋务运动史研
曾国藩中兴桐城与倡导洋
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
评洋务运动的企业体制
最新热门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时间:2007-3-9 17:47:51  来源:不详
条件,而且使中西文化嫁接变成了可能。洋务运动的纲领是“借法自强”。洋务理论家王韬说得好:“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2](P3370)这里的“法”,就是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即枪炮、军舰、海防、工厂企业、航运、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各种科技、商贸往来等等;这里的所谓“自强”,就是通过移植这些新东西,使衰弱的清廷一天天强盛起来。如果从19世纪60年代算起,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明显分为“求强”、“求富”两个时期:1880年之前的二十年间,主要以军事工业为主,重点在强军,改善国防;1880年后的十五年,除了北洋海军之外,较多的集中在一般的民用工业,侧重点放在了“求富”、积累资金上。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李鸿章等洋务派深深感到,难以解决单纯办军事工业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试图通过民用工业的兴办来弥补这些缺陷。由此不难看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是一个整体,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妄图将其割裂开来是根本行不通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清政府及那些洋务大员的初衷,不但试图将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的狭小范围之内,更不想波及到教育文化领域。但是,严酷的现实是:没有高水平的民用工业作基础,军事工业是不可能大发展的;没有现代的教育作依托,工商业的高速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洋务派一启动洋务事业,就要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没有外语人才,于是1862年就办起了近代最早的外语学堂——同文馆。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海军,更需要新的人才,不得已又兴建了各种军事、技术、职业学堂二十多所,同时向欧美派出了近三百名留学生。办学堂一需要师资,二必须有新教材,于是从国外引进师资,大量翻译西书。在教书、译书、从事科技以及各种洋务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些新知识分子自觉不自觉地要创造新文化。和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新文化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实际上,从广义上讲,从西方引进的机械、大炮、火车、轮船、电信等,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物质文化。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运转的过程,又必然带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变动,直至引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