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湘江战役与二战四平:林
王泰平:外交官回国带的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还
陆天明首次见邓小平:顾
陈亚平近代江南城市化市
王卫平清代苏州的慈善事
王继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
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
任仲平中华民族的伟大觉
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
最新热门    
 
黄爱平乾嘉时期的社会变化与经世主张

时间:2007-3-10 10:52:21  来源:不详
决方案和经世主张。

            一、河工

    黄河的治理,始终是清廷首要大政之一。清代初年,承明末弊政之后,河道年久失修,黄水连年泛滥,仅顺治至康熙十六年(1677)的三十余年间,黄河大的决口即达八十余次,以至河南、苏北一带深受其害。康熙曾把河务视为首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十六年,清廷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占据优势之后,始下决心治理黄河,任命靳辅为河督,主持治河工作。靳辅任用卓越的水利专家陈潢,全力堵塞黄河决口,大规模修筑、加固堤坝,使多年漫溢的黄河、淮河复归故道,安澜入海。同时,在黄河北岸开凿中河工程,使运河漕船得以避开黄河一百数十里之险,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自此而后,黄河安澜数十年,直至乾隆中期,虽有决口,但大多随决随堵,尚未造成太大的灾害。然而,乾隆四十三年(1778)以后,黄河漫决次数增多,决口长期不能堵塞,河患再次严重起来。对此,不少主持治河工作或关心河务的地方督抚和朝廷官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河主张。

    其一,疏浚河身,培筑堤坝。黄河常年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黄水挟沙,奔腾东流,一遇地势平衍之处,即水缓沙停,造成中下游河床淤积,河身垫高。而河身越高,水流越缓,淤沙愈积。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得河患日趋严重。所谓“黄河斗水沙七,所过之处,无不淤垫”[1]。因此,传统治河之策,十分强调疏浚河身,培筑堤坝,以期“束水攻沙”,使河流通畅,安澜入海。乾嘉时期同样如此。乾隆二十一年(1756),大学士陈世倌上《筹河工全局利病书》,即以浚治河身为御灾急务之一,认为“黄河携沙而来,奔腾浩瀚,一往莫御,故坚筑堤岸,使水循堤直下,则势猛而沙随水去”,今“清口以上至徐州黄河数百余里河底高于内地丈许,皆成老淤,水势不能冲刷,自非大加疏浚之工不可”。否则,“大溜不能归中,河流不能迅捷,沙停河饱,为害滋深”[2]。针对疏浚河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如“浮沙、途泥、滩河、浅水,一望弥漫,欲事畚锸,何所措手。少为开掘,水即随之,捞泥水中,焉能深广”[3],其治河工具若杏叶扒、铁扫帚、混江龙等又不尽合用等问题,陈世倌提出,“请铸大铁轴一具,约长六尺,上铸铁齿,长三寸而锐其角,一周凡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