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大明万国舆图:400年前
珍贵旧照再现甲午悲歌[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
甲午战争时竟然有中国民
12年前中国航天员赴俄秘
甲午一战使日本鄙视中国
百年前中国扑克牌上的人
钩沉:方伯谦甲午海战临
日本 董狐 笔下的甲午战
最新热门    
 
甲午前中国外债抵押问题初探

时间:2007-3-10 10:56:47  来源:不详
对此颇为警觉,认为“所包太广,恐有流弊”,还需再行商讨。后因奕kuāng@⑤去世和伦商不愿让步,这次磋磨近十个月的借款交涉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没有外资的引入导致关东铁路到1894年才修至山海关,仅348公里, 但至少没有在以主权换外债方面开一先例。

李鸿章如此谨慎与其说是维护主权,还不如说是迫于国内的保守派的阻力。1887年,美国辛迪加(其中主要成员为旗昌洋行)拟提出一个详尽的铁路计划,设立所谓“华美银行”,声称以极低的利息(4 %)对华提供贷款8000万两,但须以“极广泛的权利作为交换条件。”条件之一就是贷款如果用以修建铁路,则“银行可以成为铁路的共同所有者。”(注:《北华捷报》1887年8月12日。)即使这样,李鸿章也很感兴趣,并特派马良赴美向银行家借款。此事在国内传开后,朝议大哗,群矢集于李鸿章,说他私与外国银行议定草约,“假如此议一行,则国家利权寄于洋人,其害有甚于开铁路者。”(注:《洋务运动》(二),第256页。)此议遂止,李鸿章也“病不见客”。

这与时人对外债的排拒有关。这种排拒主要表现为对偿还的担忧,进而担忧由担保而引起的主权问题,这是近代中国经济观念落后和国际地位不平等的综合结果。张之洞在军需外债、厂矿外债方面十分开放,但在铁路外债上却与甲午后判若两人。80年代末,他主张依靠每年筹集200万两修建需耗资3000万两的芦汉路, 对总理衙门他提出了具体却很幼稚的方案,并说“愚公移山。有志竟成,此无可游移者也。”(注:《张文襄公全集》卷173第19页。 )甲午战败使他感触到铁路的功用:“使铁路早成,何至如此。”这种紧迫感使他放弃以前愚公移山式的筹款计划,而成为借债筑路的吁请者。其铁路外债观的核心有二:第一,把自强、求富寄望于外资的充实。张之洞曾为自己举借辩护说,修芦汉铁路这样长途干线,“若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