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 竟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清代官场多有“潜伏”者
“50年代”西藏到底发生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的碑文
揭秘北京古代“红灯区”
揭秘:清代曾有一次流产
“红色年代”的绝版宣传
清代性文化的严酷控制
古代“言官”可笑言论:
最新热门    
 
论清代 不加赋 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时间:2007-3-10 10:57:37  来源:不详
后永行停止清丈、抑勒报垦,其时万历末旧额业已恢复,终清之世,田赋总额仅略有上升而已。第二,除通常理解的未新开税种,加征加派之外,“不加赋”应包涵两重意义:其一,丁银总额固定,田赋总额则大体视万历末旧额而略有加增,并不随实际耕地面积的扩大而相应增长;其二,田赋科则,即税率稳定不变。纳赋田亩数大体稳定和税率不变,构成了“不加赋”的实质性内容。在一二百年间,政府每年所征地丁银稳定在3000万两上下,则证明“不加赋”就政府而言,确是坚持贯彻下来了。据此而论定清帝世守“永不加赋”为大训,甚且说古今中外未有如清朝之赋轻者,亦不为过。然而,在实际上清朝确又存在税重民贫的严酷事实,这又当如何解释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对清政府的财政经制作一评析。

所谓“经制”,系指国家每年常规的财政收支均有大致固定的额度。不管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变化,皆不得突破这一框架。雍正说的“赋有常经”[(26)],乾隆时时挂在嘴边的“国家经费有常”[(27)],都讲这个意思。嘉庆初程含章在《论理财书》中所说“国家出入有经,用度有制”[(28)]更言简意赅地揭示出财政经制的内涵。

清朝每年常规的财政收支,在太平军兴前,以地丁、盐课、关税为最大的三项收入,岁出则恒以兵饷、百官俸廉为大宗。乾隆三十一年岁入各项经费总计四千数百余万两,岁出各项经费三千数百万余两。此后近百年间,一直大体恪守这一收支格局。正如《清史稿·食货志》概括的:“自是至道光之际,军需、河工、赈务、赔款之用,及历次事例之开、盐商等报效、修河工料之摊征,凡为不时之入供不时之出者,为数均巨,然例定之岁入岁出仍守乾隆之旧”[(29)]。

决定这种僵化的财政经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则是岁入中举足轻重的地丁银数被“不加赋”所限制而相对固定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