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 刀枪不入“之谜
义和团的悲剧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
真的历史向我们走来-5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待 
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
最新热门    
 
义和团运动若干重要史实辨析

时间:2007-3-10 11:00:57  来源:不详
心理。故清廷在接到裕禄的奏报后,当天就发布了两道诏书,一道是上文征引的宣战诏书,另一道是对裕禄等进行嘉奖的诏书。其文略谓:“我华与各国和好有年,乃因民教相仇,竟致决裂,恃其坚甲利兵,攻我大沽口炮台,又由紫竹林分路出战,经裕禄四处分应,复经我义民竭力相助,以血肉之躯与枪炮相搏,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日,击坏兵轮二艘,杀敌不少,众志成城,民心既固,兵气亦扬。所有助战之义和团人民不用国家一兵,不糜国家一饷,甚且髫龄童子,亦复执干戈以卫社稷,此皆仰托祖宗之昭鉴,神圣之护持,使该团民万众一心,有此义勇。著先行传旨嘉奖,将来事定后,再行加恩。”(《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2页。)

  这里所用的语言,与同日清廷颁布的宣战诏书几乎毫无二致。它充分说明慈禧的对外宣战,与裕禄的这份虚假的捷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慈禧正是从裕禄的奏报中看到了义和团的“神勇”,印证了刚毅等人由涿州回来后所鼓吹的所谓“民心可恃”,甚至盲目地相信可战胜列强,于是才敢于在一个早上突然作出“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的决定。故李希圣的《庚子国变记》谓:“二十五日下诏宣战,军机章京连文冲草也。以法领事杜士兰索大沽炮台为词,其实炮台先于二十一日失守矣。夷人之攻大沽也,营官封得胜手然(燃)炮,伤英兵舰一,已而兵大至,遂陷。……而裕禄方报大捷,张战状,自为功,语绝诬,时地尽无据。太后及载漪大喜,犒赐将卒白金再十万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l册:第18页。)李希圣的记载个别史实稍有出入,但它却真实地写明慈禧是在看到裕禄的“报大捷,张战状”后,被虚假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然后才作出宣战的抉择。

  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常常是极端愚昧而又颟□的。他们在紧要关头,既需要欺骗别人,也需要欺骗自己,玩弄自欺欺人的伎俩,不然他们的日子就一天也混不下去。慈禧万万没有料到,裕禄的报捷,只是传闻之词,宣战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就传来了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消息。于是宣战诏书的墨迹未干,慈禧又赶忙派人在使馆附近竖起了“钦奉懿旨,保护使馆”的牌子,并一再声称“朝廷慎重邦交,从不肯轻于挑衅”,“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裕禄的奏捷与慈禧的宣战之间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裕禄的奏捷重视不够,有的作者甚至认为早在宣战诏书颁布前两天,即传来了“大沽沦陷的恶讯”(《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第302页,又见《义和团运动史》第230页。),这种说法恐怕难以成立。因为清廷获知大沽炮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