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见怪不怪:孔子流亡戏剧中邂逅的几个有趣角色及其面相之辨识

时间:2009-4-6 21:16:56  来源:不详
亦然。此外,同样的意思,还可以见诸于《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音乐”乃是“情发于声”而又“声成(于)文”之物;也就是说,音乐总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或者说,它总是关乎于“人情”。而且这个所谓的“音乐之情”,又并非什么“人之常情”而是有关于一国政治事物之得失或者说国计民生之状态。具体在《诗序》的作者看来,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种,而且每一种音乐又分别相应指对着一种政治生活或国计民生状态。其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一句话的意思则是说,所谓“安以乐”者,乃是“治世之音”;而为其所昭示和显明着的,乃是“政通人和”这样一种具体的政治生活之状态。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一句话的意思,则不过是说,所谓“怨以怒”者,乃是“乱世之音”;而为其所相应昭示和明摆着的,乃是一种乖谬、错败的政治生活状态。至于最后一句话“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意思,则亦不过是说,所谓“哀以思”者,乃是“亡国之音”——它所昭示和显明的,则是平民百姓的衣食无着,生活困顿。换句话说,如果为平民百姓所广为传唱的是“安以乐”的“治世之音”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个时代社会是“政通人和”的;如果是“怨以怒”的“乱世之音”,那么也就说明这个时代社会的政治是乖谬和错败的;同时,如果是“哀以思”的“亡国之音”,那么更说明这个时代社会的平民百姓生活已十分艰辛、困难,而且也更说明这个国家、政府恐怕就要灭亡了吧。由此可见,音乐之事,何其难也,以至于当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之时,竟“十日不进”。既如此,又岂能仅就其“硁硁乎”、仅凭其又响又急而可断定?

此外,要知道,“六艺”或“六义”(即“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乐”、“易”、“春秋”)乃是孔门教育中的必修课。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也许那位“荷蒉而过门者”无缘得入孔门见识“六艺”/“六义”尤其是其中之所谓“乐”吧——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其既已“荷蒉”则必非“行有余力”者,不消说可与孔子一道不幸或有幸地周游列国了。既如此,则其上述所闻及所言,岂不是无的放矢、不攻自破乃至于破绽百出么?也许正惟如此,大文学家司马迁在此才不屑于再专门就此多费笔墨,而只是十分委婉地从音乐的角度,将孔子的“击磬”一事突然转换到其“鼓琴”方面上来,从而在根本上产生了无声而有力或者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着实有趣。既如此,若我们套用这位“有荷蒉而过门者”的话,大概便可以说:“有心哉,闻磬与言磬之人”!

同时,《论语》之中,亦载有此事。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8]——其中孔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