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苏洵、苏轼和苏辙功成背
揭秘:中国古代唯一女状
家谱证实:孔令辉为孔子
孔子家谱第5次续修 录入
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
孔子77代长孙 首位“奉
孔家后人力挺孔子会武术
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辞
孔德成病逝 大陆南宗奉
最新热门    
 
孔子是谁?——读刘小枫先生《尼采是谁?》有感

时间:2009-4-6 21:17:08  来源:不详
,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这里更多的文字都是有关于孔子的背景资料,只有后面几句话中所透露出的细节是最重要的——就是为司马迁所具体描画的,在老子与孔子师徒二人之间依依惜别的那段生动感人的场景中,乃师老子送给孔子那三句话。一句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其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聪明深察”,但后来却又几“近于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聪明深察”,为人既冰雪聪明又善于深入观察问题有何不好?为何最终竟要落到“死”这步天地呢?这是因为他“好议人者也”,因为他好议论人、好评价人,因此被议论和被评价的人才要去陷害他、弄死他或至少说要置他于死地。这里的关键是“好议人者也”中的一个“人”字。这个“人”一定不是一般的人而且很有可能是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最有可能的是既有权又有势的当官儿的人;最起码也是或者有权、或者有势的人——要知道,普普通通的人,一般来说,是不被人议论的,因为这种普普通通的人往往并不能进入议论者们的视线,因而是不屑一顾、不足挂齿的;也就是说,被议论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或至少是二者必居其一。否则,他们不可能就把“好议人者”怎么样;当然,也就不可能要将他置于死地了。第二句是“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其意思是说,“博辩广大”的人,既博学强识而又志向远大的人,往往却又会使自己的身家性命遭遇危险、自身难保。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发人之恶者也”,那是因为他经常要揭发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揭短”往往却又是最不得人心的。所以《弟子规》上面才说,“扬人恶,即己恶”。你说别人的短处就意味着,那其实也是你的短处;你说人家不怎么样,其实你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再说你揭人之短、“发人之恶”,要是真让人家给知道了的话,那还不报复你、收拾你么?而且这种报复最通常的表现就是,你“发”我,我就“发”你;你不“发”我,我就不发你——一句话,谁发我,我发谁。若极而言之,走上了极端,甚至还有可能要危及“发人之恶”者的身家性命。但这两点,一般地说,却往往又是小孩子、年轻人最爱犯也最致命的毛病。当然,哲人也常犯这种毛病,他们往往就像小孩子、年轻人,“聪明深察”而“好议人”,“博辩广大”而“发人之恶”,甚至于还可能会因此而走火入魔(gone mad)。要知道,惟其“聪明深察”、惟其“博辩广大”,他们对这个世界才充满好奇同时也才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各色人等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