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郭齐勇 ·〖先秦儒学关
郭齐家 ·〖弘扬中华文
齐勇
最新热门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10-7-16 10:54:08  来源:不详
已任”、“救民于水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者至诚至信、虔敬无欺的神圣感,“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安身立命之道,其使命感、责任感、当担精神、救世热忱、优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行为方式,表明儒家人文主义有其超越的理据和宗教性的品格。尽管如此,儒家、儒学的重心是人文创造、理性精神、现世关怀、社群关系和日用伦常。因此不能把它归结为宗教。

 

3. 天人合一、普遍和谐与“和合学”

 

近几年大陆学术界有一场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不过,“天人合一”的攻之者与辩之者,多数把“天”理解为自然之天,而不是神性意义的、终极之天,把“天人合一”看作是自然与人的统一,至多看成是一种生态平衡思想。这当然只涉及到“天人合一”的表层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蒙培元研究员指出,“天人合一”是讲心灵境界的,根本意义在于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在这里,“天”主要指世界本体,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就是所谓“ 天道”、“天德”,但“天道”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是由人来体现或实现的,离开了人,所谓天便毫无意义。蒙培元认为,西方哲学在心灵之外寻找完美的理念世界,中国哲学则认为人的心灵从根本上来说是完美的。中国哲学由于重情性或情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和谐的。心灵不仅能下通人事,而且能“上达天德”。这是一种从向的自我超越。“天人合一”是极高的精神境界。(《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学术月刊》1 994年第10期;《心灵与境界》,《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赵峰通过对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关系的考察,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他认为“天人合一”不是人与宇宙的简单比附,不是主客体的某种神秘契合,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直线式理解,而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这种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自然与人文、必然与应然的完美统一。(《天不变道亦不变》,《原道》第2辑)山东大学高晨阳教授指出,在儒家,“人”是一个道德性的存在,而“天”则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与折射,从而亦有道德性的意义。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目的在于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道德原则或道德生活的当然与必然。他认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并不是一个与主体自我相对立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内在于主体自我的价值性范畴。“天人合一”旨在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立一个形而上的价值依据,因而它是一个价值性命题。(《论“天人合一”观的基本意蕴与价值》),《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以上参考了干春松:《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中国哲学年鉴》(1996年)。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近几年一再提倡弘扬儒家的“普遍和谐”观念。他指出,儒家“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