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中国供销集团领导考察鹿
名人代言河南评选老子得
老子《道德经》经济思想
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
论《老子徐氏经说》
略论《老子》的时代价值
老子复归论社会历史观与
《老子》出版古今谈
中国老子文化基金喜迎高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与
最新热门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

时间:2011-11-1 12:00:31  来源:不详
(《老子》第73)。“天之道”,被人格化,被赋于鲜明的性格。“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77)。将“天之道”形象地比喻为“张弓”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作者化虚为实,将理、形、情、趣融为一体,为后世哲理作品树立了“议论带情韵以行”(语见清·沈德潜[注: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痰《说诗语》卷下)的典范。

《老子》寓情、理于声,声韵谐和,抑扬顿挫,穆耳协心,富有韵律美,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