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文化大讲堂”开讲
老子的治国之道
中国道学论坛总编董延喜
老子思想的大象书店
画家萧宽新作亮相滨海新
圆明园失传铜塑“老子出
百名学子老子像下诵读道
真的想不到,老子竟然是
吉林省老子研究会成立
老子哲学在中国和世界哲
最新热门    
 
详解老子哲学和西方哲学

时间:2015-06-26 16:09:12  来源:不详
的道,而不能永远不变。故问题归结为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存在。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定在和对自身的定我。也就是说你是怎样知道外界的事物,和我是什么?人为什么脑中有一个我字?西方哲学家笛卡儿在唯心立场上说“我思故我在,”但东方人却认为“观世悟自在”,我在万物中。,即由于观察到世界万物才感悟到有我的存在。是一个我觉,觉他的全觉问题,任何哲学家都公认“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即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去感知物质的存在,最初就是确定有和无二字,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者界面也。这儿的欲字可解读为“觉”字。也就是说人感觉到物体的界面,就定名为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当物质小的无穷小,人的感官无法感觉到徼,无法捉摸它的踪迹,莫名其妙,只能在思维演译中存在,只好定名为无,在老子的思想中,有无的概念并无绝对的对立,仅是相对于感觉的差异,这就成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语言是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古汉语,最具游戏性,如果把标点改变一下,老子的话就变成:“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这里的欲字应解为欲望,是一种精神的表现,是人对外界物质刺激的精神情感反应。例如人看到食物,闻到食品气味,产生了食欲,发生了要吃的思相和吃喝的本能行为。如果食物是香甜的就产生喜欢,如果是臭的苦的,就产生了讨厌,拒绝。等精神反应。这就成为精神和物质是否统一的问题了。老子是唯心的或是唯物的?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③我不会比中国哲学家和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高明。这个答案是不是需要更正?留给大家吧!
        三,老子和西方的启蒙哲学,
        老子的道可道的信义,使人的理智活动不会停留在某一水平,必须以更深层的事物为基础,所以在常无,欲以观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玄],元之又元,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有和无,既对立又统一,无是妙有,有无可以相生,故是同出而异名,都是物质的的基础结构的元素。物质分之又分,越分越小,最终都变成无法看到的妙粒。故说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玄是深析的意思,认为对事物深之又深地剖析,把事物不断分解为最简的单元,玄之又玄。也最终变成妙。归于妙门。这在哲学家的观点上,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剖析,在18世纪,西方才诞生的叫做启蒙哲学,所谓理性认识,就是:“理性最重要的功用,是它有结合和分解的能力,它分解一切简单的事实,分解所有的简单的经验材料,分解人们根据启示,传统和权威所相信的一切;不把所有的一切分解成最简单的成分,不把关于这些事物和信念和见解分解为最终因素,它是决不会罢休的。分解之后又重新建设。③
        道家把这种理性认识的不断分解剖析,叫涤除分解,分解成最终因素叫“返本归原”。在这个过程中从中认识整体的结构和秩序和规律,叫“涤除元览”。事物分解的结果得到的元的最基本成分,又重新按其自身的规则按其个别部分的先后顺序重新装配,新生新的整体,叫“归根复命”,道家认为这种剖析方法可以揭开自然的奥秘,创造变化一切,创造未来的神仙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