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史记·封禅书》所记秦
《史通》研究五十年
《史记》与中国文明
《史记》所见“胡”与“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
论《走马楼吴简·竹简》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
论《二年律令》所见对官
最新热门    
 
论《史记》反映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传统

时间:2009-7-24 13:44:46  来源:不详
(1756页)可见大禹治水注重根治,几千年受益于后世。
夏禹治水的同时,也令“九山刊旅,九川dí@⑨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75页)即九山削木以示明通道,九江疏通以广泽农田,江岸筑堤以预防冲决,这又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堤防工程。
《河渠书》还指出,大禹之后,全国各地发展了开凿运河的新水利工程事业。“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1405页)“西方(指楚)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山东)之间。”(1407页)鸿沟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荥阳地区开凿的运河。吴国则在长江、淮河之间修邗沟,是古代我国最早开凿的大运河。另外楚、齐各国也都开凿运河。《史记》概述了先秦各国修建运河的盛况,这是大禹治水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运河的开凿,又使区域定界的天然河川贯通起来,加之与堤防工程结合,就把区域水利工程连成整体有机系统。
在各流域内,春秋战国时期还修筑了不少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据《史记》所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1402页)都江堰包括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有机部分,合理解决分水、导洪、防洪除旱、引水灌溉和排除泥沙一系列相关重大工程问题,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工程。由于李冰父子建立了岁修制度,历两千多年而不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至今在世界上仍享盛誉。在秦国,修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于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1408页)在魏国邺郡,“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1408页)
从《史记》关于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所修的水利工程详细记载中表明,中国古代不仅修筑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可贵的是很早就形成了水利疏导的整体系统思路,并运用于工程实践,创造了许多成功范例,其高度系统性、科学性与持续性构思,至今仍值得效法。
中国古代关于法则天地的观念,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不仅限于对自然地质变化的认识,对水利工程实践的运用,且也运用于观察天象变化,指导农耕,以至社会政治、军事诸多方面,可以说,成为指导一切社会实践的思想导向,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展开。而司马迁在整理先秦史事的哲理见解中又阐发了一些深邃的创见,值得我们有重点的予以研究。
    2  司马迁关于无为自化及科学求索论述所闪现的创新见解
    2.1 关于“无为自化”这一道的根本的见解
《史记》成书虽处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然而司马迁仍坚持以道家的“无为自化”为道的根本。他深谙百家,“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3289页),即综百家精华。他又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的见解研究了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认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于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hé@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音,而老子深远矣。”(2156页)司马迁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认为这是道家的思想原则,同时也是司马迁对道家继承的基本点。
《太史公自序》指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3313页),这出自《道德经》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顺应自然,不要违背“道”,不要凌驾于“道”、强加于“道”,是“无为”的本意。也即认识事物,按事物规律办事,保持清静无为,社会才能安定,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的宗旨。
《春申君传》中说:“物至则反,冬夏是也”(2388页)。至即极,极则反,无为自化到一定临界点便出现物极必反,是任何事物演化的趋势。无为自化体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一种自发的自适应、自调节、自进化的自组织特征和趋势。现代系统论的自组织理论所阐述的正是这种思想,而在中国则是以朴素的见解早在古代就提出来了,被老子概括为“道”。司马迁在《范睢传》中指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2422页)司马迁运用无为自化思想深刻剖析事物,并以比较的笔法阐发这一道理的幽微。正象犀象之死,惑于饵食;苏秦之死,惑于贪利;夫差自恃,杀身亡国;扁鹊神医,以伎见殃(2422、2817页)。《范睢传》中说:“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