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史记·封禅书》所记秦
《史通》研究五十年
《史记》与中国文明
《史记》所见“胡”与“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
论《走马楼吴简·竹简》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
论《二年律令》所见对官
最新热门    
 
论《史记》反映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传统

时间:2009-7-24 13:44:46  来源:不详
现的信息世界思想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他创作《史记》所坚持的三个宗旨,为古今学者所肯定。本文则从现代信息世界观念角度来理解这一基本宗旨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成果,通过文字、符号把信息保存下来,以相互交流,传之后世。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这类精神世界的产物概括为区别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信息世界(或称知识世界),并称之为“世界3”,以区别于前两者。“世界3”反映人类共同知识的积累,从这一意义来说,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及司马迁的《史记》,也都为信息世界添砖加瓦,无不都是“述往事,思来者”(3300页),以影响后世为目的。尽管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主体与时代的局限,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信息的客观性。司马迁也不例外,他作《史记》的三宗旨,也体现着他构建信息世界的基本宗旨。
“究天下之际”,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穷尽历史上一切自然与社会实际的信息,这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依据。《报任安书》中指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亡之纪,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就是司马迁的求实精神。“通古今之变”,也称“承敝通变”(3319页),则是司马迁从成败兴衰的历史信息中,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发现变中的不变,即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性。“成一家之言”,则表明司马迁坚持从自己的研究中去作结论,体现他研究态度的严肃性。《太史公自序》中指出:“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3300页)历史上任何学派对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见解,无不反映作者的一定主观立场,其所带的主观性就是“志”,学派立论和见解的展开则是“思”。所以反映学派主体性的立场、意志、见解的能动性思想展开,就是“遂其志之思”。司马迁公然申明这一点,既肯定了人在建构信息世界中的作用,又不标谤自己是凌驾于一切的绝对真理,而仅是一家之言耳。

历史上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近代的黑格尔,也都探讨过人类信息世界的本质,说法不同而已。柏拉图称之为理念世界,但归之于天国,认为人只能通过回忆和反省去把握。黑格尔则称之为绝对精神,认为人类的观念世界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绝对精神则先于物质而存在。客观唯心论的共同点虽都承认在主客体之外存在一个知识世界之类的世界,但却把它当作先于人而存在,根本否认知识世界的形成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否认了人在建构信息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波普尔的“世界3 ”虽也包含信息世界客观性的见解,也不把它归之于天国,但他又宣称这个“世界3”是没有主体的世界,带有二元论倾向。其实“世界3”是社会实践中学术团体、学派,以至整个人类文化成果的总称,这是历史长河中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它虽不能归结为个体主体,但又是个体主体创造的积累。它也并非绝对没有主体,广义的主体就是人类群体,以至整个人类认识主体[3]。这一点司马迁的论述中, 已包含着类同的见解。《太史公自序》中指出,“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3288页)《索隐》注道:“六家同归于正,然所从之道殊涂,学或有传习省察,或有不省者耳。”其意思说明尽管六家百虑,途径和立场见解可能不同,有省察也有不省察之别,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这又是共同点。又正如《易传·彖上》所说,“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4]即只有最杰出者, 才能真正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其见解能开启智慧,沟通意志,成为天下人的思想导向。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易经》到《史记》,都持人类知识积累的群体性见解,即肯定知识的客观性,又肯定个人在知识创造中的能动性和杰出人物的作用。这些较之柏拉图、黑格尔以至波普尔的见解又更加切实合理。
    3  《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创性发展的重要线索
    3.1 同律度量衡的原理与方法
《史记》中记载了先秦历代通过定音律以作为定度量衡基准的原理与方法。《律书》指出:“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1239页)乐律是天地和谐的象征,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故也为权衡等的基准。舜代尧摄天子职之后,东巡至泰山,会同诸侯,调整东方各邦国的音律度量衡、礼仪、历法、验证礼器等,使全国统一。《五帝本纪》所载的“同律度量衡”(24页),包括同律,即统一12音律;同度,即统一丈尺;同量,即统一斗斛;同衡,即统一斤两。定音律则是作为定度量衡的根本。
古代定音律是通过声共振实验进行的。据《后汉书·律历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