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如何面对中国画创新问题
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
如何理解“百花齐放,百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
我们如何超越功利
保护依据  保护范围  保
释读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
最新热门    
 
如何释读零口村遗存

时间:2009-7-24 13:45:36  来源:不详
们,器物组合的更新,往往代表旧文化的消失和新文化的兴起[11]。只要白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两把标尺没有问题,只要这两种文化是被确认的,用它们“丈量”遗存得出来的结果,或许早晚会得到确认。我们认为以假圈足为代表的平底器类器物组合,与三足器、圈足器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分别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有人却认为两者是同一种文化,统一划归为“前仰韶”,这种认识比北首岭强不了多少,只是将时代向前提了一步而已。

    当然,也有同志建议将零口村一类遗存划归为仰韶文化,作为仰韶文化最早的一个类型,排在半坡类型之前;或言将其划入半坡类型,作为半坡类型早期处理,这些提法也许可备一说。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及的仰韶文化,旨在强调其时代概念,而不偏重于文化概念,所以在很多场合没有具体到某某类型。这是因为原有的仰韶文化,应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诸如类型的具体划定还没有彻底达到共识、类型与分期的双重身分如何解决、周边遗存的具体归属等等。看来,有许多问题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正因为如此,仰韶文化才被赋予时代概念,原有文化遭到了目前正在进行的“肢解”运动,原来的后岗类型等被划分出局,半坡、庙底沟等类型被升格为文化。这也正是零口村一类遗存,不能再往仰韶文化中贴附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越贴越乱。
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为了不与已知的文化名称相混淆,将零口村一类遗存统一命名为零口村村文化,至少目前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释读之四: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升级

    编写一篇象样的考古简报不容易,要写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也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例如有的同志在研究零口村遗存时,形式上采用了划分组别的方法。追根寻源,这种研究方法发端于传播论,主要适用于文化的传播与迁徙[12]。分组的目的是什么,分组之后应该怎么办,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这种方法还算不上“类型学的分析和比较”,因为类型学的分析和比较是以分类和排序为前提的。单一分组的方法充其量算得上个类比,或称为一对一挑选标本更为贴切。

    一对一挑标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针对某一遗存或某些遗存,从其他已经发表的资料中一对一地挑选标本进行类比,你这里出土陶盆,我就从其他资料中挑选陶盆;你这里出土陶罐,我就从其他资料中挑选陶罐;在你这里出土的、其他资料找不到类似标本的,扔下不管;其他资料有的、你这里又没有出土的,更不用管。其弊端在于,用于对比所挑选的标本资料,往往只注重单件器物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忽略了遗存自身的组合关系;只注重器物本身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层位的指导关系;甚至只考虑外形大体相似,而不注意标本之间本质的区别。常规情况下,这种方法只作为参考性的辅助研究手段。如果将这种方法纯粹用于文化定性研究方面,其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道理很简单,不要说在同一文化遗存中,就是在不同文化遗存中,相互之间有几件雷同的器物,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譬如,齐家文化中有许多陶器与客省庄文化的陶器非常相似,你能说齐家的东西就不是齐家文化的,而它一定就是客省庄文化的。这种情形在史前相邻的文化系统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如果在其初始研究阶段,采用一对一挑选对应标本的方法,很有可能使人们步入误区。

    举一个较为粗浅的例子,如果将白家村、零口村、仰韶三种文化遗存放在一起,就好比爷爷、儿子和孙子。在儿子身上肯定有一些器官像爷爷,又有一些器官像孙子,我们不能因为儿子的眼睛和鼻子像爷爷,就把眼睛和鼻子划分给爷爷;嘴巴和手、脚像孙子,就把嘴巴和手、脚划分给孙子,而剩余的部分不再理睬,然后说根本就不存在儿子这样一个人。这种划分貌似合理,但是儿子的存在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不言而喻,这种一对一挑选标本的方法,带有不科学的分割式研究因素,不但导致主观臆断,而且有悖公理。

    再譬如,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犹如一头活生生的大象,大象也是由不同肢体部位组合而成的,如果采用一对一挑标本的切割式研究方法,不免会产生盲人现象:因为大象的腿部像柱子,就把它归为柱子,大象的身体像墙壁,就把它归为墙壁。其结果,原本活生生的大象,有可能被研究者确定成了房子。那么,大象为什么就一定是墙壁和柱子,而不是大象呢。同理,零口村遗存为什么就一定是北首岭、老官台、姜寨,而不是零口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对零口村遗存采取一对一的切割式研究,被切割之后的剩余遗存如何处理?难道它们不是出自于零口?它们与零口遗存没有关系?总不能因为找不到对应资料,而把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