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
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
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
唐前期农民赋役负担与户
最新热门    
 
清前期关内外人口流动及其影响

时间:2009-7-24 13:45:59  来源:不详
田旗地;部分在京旗人被允许去奉天设庄守墓。凡是退回所分畿辅旗地,到奉天后就可如数拨绐熟地,即使没有退地的也可以另给荒地,实际上就是鼓励在京旗人回辽沈故乡垦种。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将锦州、凤城等八处荒地,分给旗民开垦,给以耕牛及口粮农具。此外,康熙年间,为巩固东北边防,陆续调拨大量的八旗官兵出关。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时,整个东北驻防旗兵仅11000余人,到1735年(雍正十三年)则达到]7000多人,如果连同八旗官兵的家口计算,总数则在20万人左右。其中辽沈地区是八旗兵驻防的主要地区。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三藩”余部亦被发遣东北。三藩余部辽沈地区的人很多,辽沈是尚可喜的故乡,因此“二藩”余部中的许多人被安置在辽沈地区,编入八旗,或充当台丁、站丁,或充任官庄壮丁,开荒种地。如是,辽沈地区出现了大规模满汉杂居交流的局面。



我们在对辽沈地区清入关前后满(女真)汉人口交流情况作了粗略的历史考察以后,不难发现这种满汉人口交流对辽沈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入关前后辽沈地区的满汉人口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种交流有的是强制性的,并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色彩;有的是自发的,体现了满汉民族之间互相吸引、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趋势。而强制性的人口,尽管在客观上也起到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渗透的作用,但由于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色彩,其结果在政治上往往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引起政局不稳,经济上往往起到破坏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努尔哈赤时期,强制满汉民族杂居共处,结果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引起了满汉人民的强烈不满.特别是汉族人民不堪忍受民族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到处投毒和暗杀后金统治者和满族八旗兵。造成后金政局的严重不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努尔哈赤时期辽沈地区到处是荒芜的土地而无人耕种,粮食特别紧张,往往为了几升粮食而出现杀人夺粮的情况。皇太极时期实行招徕汉人政策,因而使得早已十分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政局趋于稳定,生产有所恢复。但后来几次入关战争,掳掠了上百万人畜,尽管使辽沈地区的劳动人手有所增加,但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被掳掠的汉人不少在旗下为奴,他们怀恋故土和妻儿,根本无生产积极性,并且不断起来进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其结果造成清朝统治者新的后顾之忧。因此,从总体上看,清入关前在辽沈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强制性的满(女真)汉人口交流。对辽沈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

清入关以后直至鸦片战争前,辽沈地区自关内各省辽来大批流民,对辽沈以及整个东北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清初,一方面由于战争,大批满汉人口移居关内,导致辽沈地区一时人口空虚;另一方面,关内北方各省由于土地日益集中,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形成了大批的流民群。失去土地的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耕种,因此关内各省流民自发地冲破重重阻力到辽沈地区及东北垦荒种地。这是一种适应需要、顺乎自然的自发的人口流动。清初封建统治者,也明智地看到了这一点,在实行封禁政策的同时,网开一面,让部分汉族流民山关谋生,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又有利于辽沈及东北地区的开发。据统计,奉天、锦州二府,1661年(顺治十八年)时,纳赋田土数为60 933亩,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时,田土数为311 750亩,到1724年(雍正二年)时,田土数为560 658亩[22]。仅就这官方掌握的田土数完全可以看出辽沈地区垦荒开发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1730年(雍正八年)山东遭水灾,清廷一次就自奉天调运米粮20万石赈济灾区。乾隆后期,辽沈地区每年都向关内输送数十万石粮食,出关的各省汉人在辽沈这块土地上和当地的满汉人民一起共同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足见这种自发的人口交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无论是强制性还是自发性的满汉人口交流,其结果都密切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作用。努尔哈赤时期强制满(女真)汉人杂居共处,甚至同居共食,尽管其间充满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但客观上起到了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了解的作用,特别是语言的沟通,生产技术、思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