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清初李士桢抚粤政略与广
清初私家修史状况研究-
《明史》编修和清初的史
清初私家修史举例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论清初明史馆馆臣的史学
明末清初公理化方法未能
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与近代
最新热门    
 
清初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治

时间:2009-7-24 13:46:00  来源:不详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其形式约有五种:

1、母后临朝称制。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岁登极,冯太后临朝执政十余载;代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武则天皆临朝称制;晚咸丰帝后妃慈安、慈禧扶持六岁同治帝载淳,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

2、诸王监国。《左传》闵二年记载:“(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处理朝政,谓之监国。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爷监国,如五代后唐李嗣源、南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鲁王朱以海均曾作过“监国”。

3、宗室诸王摄政。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均以长辈代行幼主视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摄政的历史现象。《礼记正义》卷第二十《文王世子第八》记载:“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相,践阼而治。”[疏] 曰:“周公代成王践履阼阶,摄王位而临天下。”[①]其后,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鲁隐公代太子轨等,均属摄政。清代顺治帝褔临六岁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行使皇权。

4、权臣辅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异姓大臣辅弼国政。君主亲政后,即结束辅佐襄赞之命。《尚书·虞夏传·皋陶谟》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后汉书·伏湛传》云:“柱石之臣,宜居辅弼。”设置辅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三国蜀,刘备病故,其子刘禅登基,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再如,北周七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皇亲国戚、“位望益隆”的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假黄铖、以左大丞相身份,总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国柄。如东汉和帝刘肇,及其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儿,虽名义上太后临朝,但大权为外戚权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将军,又为顺帝、桓帝两皇后兄长。他与皇太后定策禁中,操纵三代皇帝的废立,专制于朝二十余年。质帝不满其骄横,称之“跋扈将军”。东汉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预朝政,而梁翼专权达到极至。

在何种形势下,实行摄政,或者辅政?各王朝因时而异。其中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星移物换,幼主渐大,摄政王、辅政之臣与皇权的矛盾便日趋加剧,其后果,或是辅政之臣废除君主,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废静帝自立,以国号隋取代北周。或为皇帝亲政,拿下权臣,恢复皇权。这种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体的冲突,构成了古代官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王朝的政治走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历了摄政、辅政,再辅政、再摄政的一个全过程,这种王朝的政治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质,有利于解析清朝政治体制变更的价值取向。

 

一、叔王摄政体制的形成

 

后金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尝试各种“立储”方式,效果不佳,于是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体制。而这种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汗的权力,此时的汗是徒有虚名,无异于一主旗贝勒。在此形势下,身为汗的皇太极采取种种措施,调整共议国政体制,从四大贝勒,到“三尊”,再至一统独尊,天聪六年(1632年)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