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秦汉时期的私家奴婢新探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清初李士桢抚粤政略与广
《明史》编修和清初的史
清初私家修史举例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论清初明史馆馆臣的史学
清初摄政、辅政体制与皇
明末清初公理化方法未能
最新热门    
 
清初私家修史状况研究--以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为中心

时间:2009-7-24 13:46:09  来源:不详

初时期是中国史学史上私家修史的第四次高峰期,这次高潮持续时间长,形成史书多,且史家群体别具特色。以清初而言,私史领域的主流和中坚力量是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这一知识分子群体把明朝统治的解体作为政治理想失败的象征,他们一方面力图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拯救明政权,另一方面则醉心于文化事业,把纂修史书作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文化归宿。据粗略统计,清初(指顺治康熙两朝)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约133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省最多,为43人,浙江省次之,为20人,其余依次分布于安徽、上海、福建、广东、湖南、江西、北京、山东、湖北、河北、山西、广西、云南等地。

一、史家群体构成情况
  维护明王朝的史家群体的特点是忠于明朝,具有反满,或者说反清思想,且该思想意识在清初保持不变,并通过纂修史书的形式加以表现和发挥。从政治倾向性来说,这一史家群体主要由明遗民构成;就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经历而言,则有专门史家、名流学者和抗清殉明志士及其后裔的分别。

1.专门史家。修史为他们所擅长的文化活动。早在明朝末年,这些史家就已经对当时史学界史家专业水准不高,史书滥而不实则居多的弊端有所体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备私家修史工作,如谈迁、张岱等。鉴于明代修史事业不够繁盛,修成的史书质量不够上乘,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开始凭借私人之力修史。谈迁的《国榷》始修于明熹宗天启年(1621),到天启六年(1626)时已经写成初稿,只是由于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盗,才不得不重修。张岱的《石匮藏书》早在崇祯元年(1628)即开始修纂,“十有七年而遽遭国变,携其副本,屏迹深山,又研究十年而甫能成帙”(张岱:《石匮藏书》《自序》)。这些史家继承了明代以来私修史书的成果,其史书在明代末年已经初具规模,但受到明末清初历史动荡的影响和限制,推迟到清初才得以问世。不可否认,这些史书都留有了明清变革的时代痕迹。

2.名流学者。对于这一类史家来说,在学术研究领域他们另有所长,修史并非其专长。他们是诗人、文学家,或者是经学家、子学家等等,在明朝灭亡之前,还不曾在史学领域深入研究探索有所建树。但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学术基础,对于修史以及史书有过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在明朝灭亡后他们大多隐居不仕,除了穷心于所擅长的学术领域之外,深受时世的影响,把修史作为人生的目标之一,这使得他们在清初私家修史领域也成为颇具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顾炎武是以经学名家的著名学者,在清初的历史大背景下,他也有史书问世,如《圣安本纪》,同时,兼具史书和地理书特点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也是为史学界所称道的上品。王夫之以哲学思想而著称于学术界,但他修纂的《永历实录》在清初私家修史领域确有其独到之处。这一类史家并不以史学而著称,史书并非其学术代表作,但是由于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并曾经详细探究考察历史事件的原委,因此,他们的史书不仅反映历史真实,而且颇具思想性。

3.抗清殉明志士及其后裔。抗清殉明志士在明朝灭亡之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之中,并最终死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他们是利用战事的余暇纂修史书,如张煌言、夏允彝等人。张煌言利用作战的间隙修纂了《北征纪略》,而夏允彝的《幸存录》更是在战事非常紧迫的时期完成的,修成《幸存录》后不久就死于清军之手。此外,抗清将领和殉明志士的后裔也成为一支私修史书的队伍,如夏允彝之子夏完淳继承父亲的遗志修《续幸存录》,钱肃乐的族人钱肃润著《南忠记》,吴应箕之子吴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