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最新热门    
 
史学与文献(一)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中又可分作四点。第一点,“辨是非,故长于治人”[3],即通过研究历史辨明大是大非,以利于帝王进行长久的统治。第二点,“居今之世,治古之道,所以自镜也”[4],以历史的经验教训为鉴戒,取得为政资治之道。第三点,宣“明主”,载“圣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5],歌颂现实,反映时代。第四点,“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6],强调史学的教化作用。

其三,探讨天和人的关系、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这一当时争论不休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理已被神化了的上古史,清理已附会或渗透到人类社会史各个方面的神意。通过对人事的分析,说明天道不可信。

其四,总结历史演变之迹,探寻历史发展趋势。这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是密切相关的,即通过考察成败兴坏的道理,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必须做到“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即全面考察历史全过程,发现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苗头和关键,从社会弊端中预见其变化趋势。

其五,“成一家之言”,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独创,开拓学术文化的新局面。

司马迁之后,搜集和考辨史料,作为一种治史的基础,为绝大多数史学家所继承,并逐渐形成考据之学。天人问题、古今问题虽然仍是其后史学的重要内容,却很少被作为治史的目的提出来。“成一家之言”,几乎只是后来的史学家的一种意愿而已。就史学功用而言,主要集中在“成败兴坏”方面,多注意为政得失了。东汉以降,史学在“成败兴坏”、为政得失方面的功用,分别朝着三个方面发展起来。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的以古鉴今功用,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发展最充分。东汉末年,荀悦提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7],并著《汉纪》以西汉一代“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8]为当权者提供鉴戒。初魏征主持修史,更明确地提出“取鉴于亡国”,要从前代“危”、“乱”、“亡”的教训中求得本朝“安”、“治”、“存”。《资治通鉴》“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9],把中国古代史学的鉴戒功用推向了高峰。代以后,各朝各代修史都强调“善吾师,恶亦吾师”[10]。鉴戒史学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主体,一贯到底。

与鉴戒功用相辅并行的,一是“绍明世”、“载盛德”,一是治心化民。

班固认为《史记》把西汉一代历史“编于百王之末,厠于项之列”,不能“宣汉”之美,为申述“汉绍尧运”,“追述功德”而著《汉书》。而后,分裂割据政权“缀述国史”,完全是为了“推奉正朔”、“假名窃号”[11],以表示各自政权的正统地位。大一统政权修史,则强调“盛业宏勋,咸使详备”[12]。北宋中期以后,“正统”问题日益成为史学中一个注目的论题。到了代,其史学虽不甚发达,但对“正统”问题的争论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明修《元史》,强调明政权的建立是“奉天承运”,“绍百王之正统”,甚至不惜为封建政权的没落哀唱挽歌,“实既亡而名亦随亡,独谓国可灭而史不当灭”[13]。及至20世纪20年代末,《清史稿》依然在大肆宣扬清政权的建立是“顺天应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14]。开馆之初,正是为了复辟帝制的需要。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盛世成为过去,与“绍明世”、“载盛德”这一功用相辅相成,以史治心的功用被强化起来。此后,修史的目的被简单化为“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15]。史学随之逐渐转而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

2、关于史学思想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春秋》作为“礼之大宗”,只不过是企图遏止“君不君、臣不臣”的发展趋势。《左传》“以周礼为本”,但表现出来的是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关系中取折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