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告别革命论”史学批判
唯革命论”史学批判
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最新热门    
 
史学与文献(一)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光一班人的苦心剪裁,全书体例严谨,叙事脉络分明又详而不芜,史源虽出自众书而文字风格却如一人之手。钱大昕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于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唯《通鉴》可以当之”[41]。实际上,这是在以班固关于“实录”的理论盛赞司马光。其后,两“司马”便成为代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两位巨匠,仿效者不计其数。可以说,继承关于“实录”理论与实践的意愿,的确成为一种传统,而作出巨大成绩者则甚微,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近70年来,唯物史观逐渐成为带指导性的理论之后,一些大手笔“也不可否认存在某些违背实录的现象”:“在纪事方面,有的经不起‘核’的检验”;“在史文方面,夸饰时而有之,粗糙在所难免”;在史义方面,“往往存在‘虚美’、‘隐恶’的现象,似乎一反考据学风而以腾空言为时髦”[42]。要使“实录”的理论与愿望真正成为史学实践和优良传统,需要以史学为己任的史学家世世努力拼搏,代代艰辛耕耘!

2、“经世”、“通变”与“鉴戒”、“垂训”的差异

这都是讲史学功用问题的。谈治史宗旨,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更具重要性。

前面关于传统史学基本特点中已提出史学功用政治化的问题,这在中国史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确确实实是一种传统。但其表现形式又各有异,因而在讲批判继承时不应等量齐观。

鉴戒史学,作为传统史学的主体,以帝王为主要劝戒对象。在集权专制的封建社会里,帝王作为的善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为政的兴衰,可以说它的确触及政治统治的关键。然而,由于它注重的是帝王个人的作为,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多主规谏而略于体要”,即对帝王多所劝戒,而忽视从历史过程本身和反映体制的社会结构变化中探寻为政之道。

垂训,如果说本意是把历史作为训导和宣传的工具,给人以历史教育,包括历史形势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话,那么随着以心治史功用的强化和史学思想的伦理化,垂训又往往与“蓄德”混杂一起,把历史作为伦理说教的工具,使人愚昧。

此两项功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越到后来结合越紧密。前者以史戒君,后者以史愚民。

以史经世,一般都认为是明清之际针对宋明理学谈心说性,“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43] 而出现的。其实,在《庄子·养物论》中即有“春秋经世,先王之志”的提法。中唐前后,便产生了与明清之际内涵基本相同的以史经世的主张和实践。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人们提出各种“救时之弊”的主张,形成“言理道者众”的风气。德宗时,杜佑纂修《通典》言“理道”,有如下鲜明特点:其一,从“探讨礼法刑政”入手,“不录空言”,即不以儒家经典和历代众贤著论为理论依据。其二,旨在“体要”而不在“规谏”,要通过历史过程本身和反映体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来探寻“政理”――为政之道。这不仅对如何探究“政理”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且使史学功用也起了新变化。鉴戒功用建立在对前代亡国教训总结的基础上,以求新政权的“长治久安”。垂训功用建立在空言说教的基础上,以历史附会儒家经典、历代众贤论著进行训导。《通典》所显示出的功用,与鉴戒、垂训完全不同,强调从历史过程本身或现存体制中探寻为政救弊之道,显然是要深刻得多!当时就有人称《通典》“警学者之群迷”之处是“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肯定其书“错综古今,经代(世)立言之旨备焉”[44]。如果说这是以史经世的先河,那么它应当是社会流弊日积、政治危难当头的产物。由于这一特点,明清之际“天崩地解”,以史经世的主张适应“救弊”的需要,进一步地闪现其光亮。及至近代社会,以史经世几乎成为整个进步史学的共同呼声。

通变,即“通古今之变”,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司马迁提出史学的这一重要功用的同时,又强调“承弊通变”。就是说,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有“弊”,有“弊”就应有变;对于历史事变,可以通识其轨迹,在现实中适应其变化。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流弊日积,通变成为数百年间史学的热门议题。杜佑认为“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45],纂成《通典》。郑樵有《通志》“极古今之变”,马端临《文献通考》着眼于“推寻变通张驰之故”。司马光“穷治乱之迹”,成《资治通鉴》。这些以“通”字名其书者,几乎都是具有划時代意义的史学名著。

由于变通往往与救弊联系在一起,因而经世、通变这两种功用亦如孪生。它们都注意从历史过程本身或社会结构入手考察演变之迹,寻找救弊之道,比起鉴戒、垂训功用,更具重要意义和进步意义。

3、“史德”与“史才”的关系

强调史学家的自身修养,这是中国史学发展中一致的心声,因而可谓一种千古不改的传统。

班彪最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