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

时间:2009-7-24 13:46:33  来源:不详
家建功立业。两者互为一体,追求功名,就是孔夫子也如是想如是做。“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原是孔子的话,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引用这句话,亦暗示太史公立名著述之美。 

    但是,现实社会并没有给刘知几的仕途铺平道路,中宗时期,“韦后弄权,母媪预政。士有附丽之者,起而绾紫,予以无所傅会,取摈当时。”(《史通·忤时》)知几深切感到“于是小人道长,纲纪日坏”,故“仕于其间,忽忽不乐”。由于他“守兹介直,不附奸回”的儒知识分子的刚烈的本性所决定,又决然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而随波逐流,与世浮沉,因此他也摆脱不“郁怏孤愤,无以寄怀”的苦闷境地。然而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不甘心默默无闻地离开这个世界。在这里追求功名的强烈愿望同“取摈当时”的遭遇无法调和,因而苦闷也无法解脱。修史并没有给知几的功名追求带来多少帮助,他援古自况,说刘炫仕隋,“相期高于周、孔,见待下于奴仆”,而自己则是“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倘使士有澹雅若严君平,清廉如段干木,与仆易地而处,亦将弹铗告劳,积薪为恨。况仆未能免俗,能不蒂芥于心者乎!”(《史通·忤时》)言为心声。知几这番话道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没有比对自己事业价值的承认更重要的,但知几位微官卑,虽隶名修史,却赏不见名。如果说受赏者皆功劳卓著,遗漏者贡献颇少,知几也不会难过。问题在于名实不符,功赏不副。他揭露当时的实情说:“近代趋竟之士,尤喜居于史职,至于措辞下笔者,十无一二焉。既而书成缮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真伪相杂,坐则厚诬当时,死则惑来代。而书之谱传,为美谈,载之碑碣,增其壮观。”(《史通·史官建置》)这正是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在史馆修史上的反映。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刘知几所揭露的史馆腐败现象在当今亦屡见不鲜。 

    知几身居史职,希望“勒成国典,贻彼后来”,如此既可为国建功立业,又可使自己书名竹帛,所谓兢兢业业献身于史职的史志、史道,全在此矣。然而,小人当道,是非无,真伪相杂,直道不存。在这种情况下,刘知几要求退出史馆,走自己的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现实教训刘知几,要做个正直的史,在监修度下,一无权二无势,而“身居廨宇,迹参僚属”,是断难成功的。所以他说:“昔丘明之修《传》也,以避时难;子长之立《记》也,藏于名山;班固之成《书》也,出自庭;陈寿之草《志》也,创于私室。然则古来贤俊,立言垂后,何必身居廨宇,迹参僚属,而后成其事乎?是以深识之士,知其若斯。退居清静,杜门不出,成其一独断而。”(《史通·辨职》)可见,刘知几要求退出史馆,私撰《史通》以见志,不是头脑发涨,而是认真总结一独断之学的经验,认真体察现实史馆给修一之言诉史书带来的难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