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里耶秦简“金布”与《周
《太一生水》与《曾子天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
《性情论》与《孟子》“
《明光宗实录》与《三朝
倾向统一不是《南史》与
姚锡光与《东方兵事纪略
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研
最新热门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

时间:2009-7-24 13:48:23  来源:不详
这样的论断,很富有想象力,也很能增加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书中没有提出任何新材料,所做的证明很难说服人。书出版后,学术界有学者写过书评,明确表示不同的意见。[24] 其实,书中说“耶婆提”不是爪哇,而是美洲,纯属猜想。做这样的猜想,作者不是第一人,此前早已有人提出过,只是没有证明,也无法证明,因此很难被学术界接受。当然更谈不上是什么新的发见。
最后,报告两条与《法显传》研究有关的新消息。
第一条消息是,根据最新一期《南亚研究》刊登了薛克翘《关于法显传的印地文和尼泊尔文译本》一文,文中讲到他在印度见到的1918年出版,2001年再版的一种《法显传》印地语译本以及2000年在尼泊尔出版的一种尼泊尔文的译本。[25] 这使我们知道的《法显传》的外文译本又增加了两种,尤其是这两种译本所使用的语言一种是印度的现代语言,一种是法显曾经访问过的国家的语言。与欧洲和日本语的译本相比,《法显传》的印地语和尼泊尔语译本在印度和尼泊尔出版,应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另一条消息是,维也纳大学的Max Deeg教授在几年前也完成了一部研究《法显传》的著作,其中包括用德语翻译的《法显传》全文。这部书据说近期内将要出版。书的篇幅不小,打印稿有600多页,内容看来也很丰富。我们因此希望不久能见到这位教授研究《法显传》的这部新著。[26]
 
四、结语:三点建议
 
以上大致地介绍了两百多年来国内和国外有关《法显传》研究的情况,有关法显个人的研究其实也包括其中,因为法显一生的行事以及他的成就,都与《法显传》密不可分。我们看到,对《法显传》,过去两百年里,已经有这么多的校本、注本和各种外文的译本。这些校本、注本和译本,在校注和翻译之中,实际上就包含了校注者或译者的研究成果,书中的导言或解说,以及图表、索引、附录,也都体现了研究者们的研究水平。时至今日,对《法显传》的研究,应该说不算太少,有的研究也相当深入。但是不是就题无余义了呢?我以为还不是。我们可以做的事还是有的。例如《法显传》中对今天新疆境内的和阗佛教的记载,《法显传》讲到的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佛教,《法显传》中一些不同于一般的译名,都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追踪新的发现,包括新的文献和新的考古成果,对《法显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做新的探索。以上所举的研究著作,出版大多已有一段时间,这之后至今,国内外对中亚以及印度历史、考古、佛教的研究已有不少新的进展,我们因此应该把这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与《法显传》的研究结合起来。对《法显传》的研究,不能就《法显传》而研究《法显传》,而应该把视野和范围尽量放宽,文献、语言、历史、地理、考古、佛教各个方面的内容都纳入进来,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得比较深入而有新意。当然,要完全达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但努力总是应该的。
这是我对法显和《法显传》研究建议的第一点。
我的第二点建议是,对法显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他的生平,他的求法经历,还应该包括他回国后翻译的经典,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他对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贡献。可惜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做得不多。法显翻译的佛经,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其中有的是当时和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发生过重要影响的经典,例如《大般泥洹经》和《摩诃僧祗律》。即使是一些篇幅不大的经典,如一卷本的《杂藏经》,其中也有很值得注意的地方。[27]
最后一点,对于像法显和《法显传》这样一种涉及面甚多的研究题目,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通过研究班的形式,集合各方面的专家,取长补短,相互切磋,以期取得有一个较高水平的结果。这是日本学者们现在常见的一种做法,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中国学者往往习惯“单干”,“单干”不能说就一定不好,但有的研究,涉及问题太多,一两个人确实很难做好。《法显传》的情况,在有些方面就是如此。


 
[1] 如果把《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的《佛游天竺记》看作与今本《法显传》是一部书,最早记载《法显传》的经录就是《出三藏记集》。其后隋法经《众经目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等历代经录都有记录。“正史”中最早记载《法显传》的是《隋书》的《经籍志》。而最早引用到《法显传》的书,却是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成书,距《法显传》的成书相差不过一百年左右。
[2] 对《水经注》的研究,清代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参与其间的,大多是些大学问家,例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杨守敬、王国维等。这种情形,几乎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有关北印度一节,也就是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