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
中国古代的世兵与募兵随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
最新热门    
 
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

时间:2009-7-24 13:48:24  来源:不详
bsp;,2001 , Ankara》等[12]。


日本由文部省资助组织了为期三年(1996-1998)的专门考查研究蒙古现存遗迹和碑文的科研计划,考察队由突厥学家、粟特学家、蒙古学家组成。其主要成果集中反映在1999出版的《蒙古国现存遗迹碑文调查研究报告》一书中,书中包括对布古特碑、阙特勤碑、翁金碑、阙利啜碑、磨延啜碑、塔里亚特碑、铁兹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塞福列碑以及蒙古时期的蒙汉文碑刻的研究报告。
目前世界研究古代突厥碑文的突厥学家正在酝酿出版古代突厥碑铭汇集的问题,但愿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能早日实现。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8个民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裕固、新疆阿尔泰地区的一部分蒙古族)说9种突厥语(维、哈、柯、乌、塔、撒、裕等语言以及土瓦语[阿尔泰地区一部分蒙古族说的语言]、黑龙江柯尔克孜语),在世界突厥语的种数上居第二位(仅次于俄国),理应在世界突厥学(包括古代突厥如尼学)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最后我还想就如何学习、研究古代突厥语文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对汉族同志来说,首先要掌握好一种现代突厥语(如维吾尔或哈萨克语等)(这里也包括对突厥比较语言学和突厥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然后再认真学好古代突厥语[13]。为了学好这些方面的知识,就要掌握几种外语:除国际流行的英文外,首先要学习德语;这是因为拉德罗夫(W. Radloff)、葛玛丽(A. von Gabain)、缪勒(F. W. K. Mueller)、邦格(W. Bang)、勒寇克( Le Coq)等著名突厥学家关于古代突厥语文研究的经典著作都是用德文写成的;加之这些年来德国柏林吐鲁番学研究中心在回鹘文献研究和刊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关于古代突厥语文献方面的研究,百分之九十左右都是用德语写成的。由于前苏联和俄国长期在突厥语言学研究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因过去和现在其国内都有许多操突厥语的民族居住之故),加之又有一批像马洛夫(S. Malov)、克里亚施托尔内(S. Klyashtorny)、阔尔木辛( I. Kormushin)、古泽夫( V. Guzev)、瓦西里也夫(D. Vasil’ev)那样主要从事古代突厥语文献研究和像巴斯卡阔夫(N. A. Baskakov)、谢尔巴克( A. Shcherbak)那样的突厥语言学专家,所以俄文也是要掌握的。由于1893年首先解读鄂尔浑古代突厥文的丹麦学者汤木森(V. Thomsen )的主要奠基性著作是用法文写成,加之法国也出现了像路易·巴赞(L. Bazin)、 
哈米勒屯(J. Hamilton)、吉饶( R. Giraud)等优秀的古代突厥语文学家,所以法文也是要懂的。再有日本长期以来就有研究中亚、西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加之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如庄垣内正弘、梅村坦、小田寿典、森安孝夫、林俊雄、大泽孝、片山章雄等新一代突厥学家(老一代如羽田亨、小野川秀美、山田信夫、护雅夫等人的著作且不说),所以也要花费一些时间学习日文(至少能达到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近三、四十年来,土耳其(其语言属突厥语系)由于重视对古代突厥历史、文化、语文的研究,不仅许多欧美出版的重要的有关著作很快就有了土耳其语译本,而且本国学者也发表、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Talat Tekin , O. Sertkaya等人的著作也是要阅读的。这里还要顺便提及近年来土耳其学者除继续进行传统的语文学(philologic)、历史学的研究外,也开始了对碑文的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方面的研究[14]。所以为了达到能达到阅读土文的水平,对土耳其语也要下些功夫。那种认为已学好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的人,不学土耳其语也能看懂土文的观点,只是想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对中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族的民族青年同志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古代突厥语文学家,还有要首先学好汉文,要能阅读汉文古籍。众所周知,关于古代突厥历史的材料主要保存在汉文史籍中。作为中国的突厥学家,我们理应要有这方面的优势。要做到这一点,不论对汉族抑或民族同志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学术研究本身就没有捷径可走,它要求要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幸世界学术发展到今天,不论任何学科都已有了前人奠基性的著作。只要在前辈学者已为我们开创的道路上,勤于钻研,勇于开拓,未来的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