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法 库

时间:2009-7-24 13:48:44  来源:不详
四家子蒙古族乡境内,距县城二十公里,为法库、康平两县的界山。以去卧牛石乡的公路为界,分为南、北八虎山,对峙相望。南八虎山包括大砬子、二砬子及和尚山,主峰大砬子山海拔三八二点四米。北八虎山包括城子山、大萝卜山和黑山,主峰庙台山海拔四四六点九年米,为境内的最高峰。[4]
其二是“八户”。《法库乡土志·历史》(1907):
本朝  属开原县。康熙三年废三万卫改置开原县,以其地属焉。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只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八虎门”,“法库”其转音也。或曰以法库山而名也。《舆地丛钞》作“发库门”,又载:瀑布曰发库,平地曰甸子。其命名之义,未知孰是。似以法库山得名为近理。[5]
又《法库乡土志·地理》:
边门旧名八户门,俗曰巴虎门,今额曰法库边门。[6]
当地人方景武在〈法库释名〉中说:
法库边门,别称八户门,“康熙年间边门附近有镶白旗八姓戍户,因以为名”。俗称巴虎门,一说:“因门西巴虎山得名”;另一说是:“八户门的讹音”,后者似为近理。[7]
方氏述法库别称“八户”,以为这里原有八姓人家驻防,是依据上引《乡土志》及《满洲地名考》,后者是伪满出版的一本日文书,关于法库地名的解释不过撮译《法库厅乡土志》,[8]并无价值。
关于八户,法库本地当时有八姓之记述。《法库厅乡土志·氏族》:“语云:士食旧德,农服先畴。故家世族由来尚矣。法库旧为镶白旗坐落,向祇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为土著,其后迁居无定,姓氏棋繁。今综其大要,则以张、刘、王、李、赵为巨姓焉”。继而举出各姓原籍:[9] 
佟世居辽,故辽东各处多佟姓。佟佳氏则又一派也
张康熙十三年自山东东昌府冠县迁居本境。至今传有八世
聂明嘉靖时迁居,传十有五世。国初有聂姓,镶白旗人,即其族也
徐明末迁居本境,传十一世
刘世居本境者,则为匈奴之后。汉高祖以女妻冒顿,匈奴俗尚母贵,即从其姓,故改姓刘。后汉有右贤王云卑者,是其裔也。其后又徙辽东襄平,世为河南郡、东郡、雕阴郡诸刘氏。
又金乌库哩氏,入中国改姓刘。
元呼图特穆尔,仁宗字之曰汉卿,其父特墨齐,姓赫呼氏,亦从母姓刘,子孙多居辽东。法库刘姓多此三族。以支裔杂居,迁徙靡定,故不免数典忘祖也。有于雍正十年由山东莱州府昌邑县迁来者,则仍为彭城一派,今传七世矣
丁万历时由恩山县迁来,今传十有一世
、翟璋之后
李世居陇西。康熙二年由山东登州府招远县迁居本境,传九世。又,鲜于氏、阿布氏、阿趺氏、舍利氏,并以功从唐国姓为李氏。至本境土著,则唐李谨之后,皆从李姓,开原县李氏亦同。       ◇勤璞按:以上为本境土著,以下或为新来者。
王万历初由直隶永平府乐亭县迁来,传十二世;另一枝由山东东昌府莘县在顺治五年迁来,传九世;又有出于营州者,则高丽后裔
赵康熙二十一年自直隶赵州临城县迁来,传九世

光绪三十二年(1906)法库设立抚民厅,《法库厅乡土志》(1907)出自当时的调查,是直接的资料,似乎可信,其实非也。这里举出是八姓,并非八户;谓其八户,是因为先有“八户门”之成见,而引导出的这种选择性调查记录。
法库门之名的存在远在旗人驻防乃至康雍间关内移民之先。现从法库门的设立说起。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三十二卷本(1748)卷十七,兵防:
发库边门(开原东北二十里,康熙元年[1662]设)。
防禦一,笔帖式一,领满洲兵一名、汉军兵三十名,乾隆十一年实数兵三十八名。[10]
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一百三十卷本(1784)卷五十一,兵防一,盛京兵制: 
发库边门(在开原城东北二十里,康熙元年设)。满洲防禦一员(原设笔帖式一员,乾隆三十六年奉裁),属下旧设满洲兵三名、汉军兵三十名,乾隆六年由盛京移驻兵六名,现实兵数四十名(中略)。以上各边门俱系盛京将军专辖,原俱设笔帖式一员,乾隆三十六年裁。[11]
法库边门在开原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上两书都记错了。《咸丰开原县志》卷五,兵防团练附:
法库门。防禦一员(顺治十一年原驻盛京,康熙元年移驻边门,设门尉二员,二十二年裁,三十三年设防禦一员)。笔帖式一员(顺治十一年设,今废)。
三两领催一名,二两领催三名,二两兵三十四名,二两台领催二名,共领催兵四十名,军器铁甲十六,长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