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时间:2009-7-24 13:49:43  来源:不详
》与《缁衣》属于同时代的作品,而郭店楚简的出土,证明《缁衣》的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晚期,也就是说要早于《孟子》,所以《孝经》为孟子门人所作的可能性不大。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引冯氏说云:“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当成于子思之手。”细检先秦儒家文献,称“仲尼”者,除《孝经》、《中庸》外,尚有《礼记》之《檀弓》、《文王世子》、《礼运》、《祭义》、《仲尼燕居》等篇,以及《荀子》的《非相》、《非十二子》、《仲尼》、《王霸》、《大略》等篇,冯氏的证据不能成立。但是,冯说却启发我们从文风体例上将《孝经》与子思相联系。《孝经》的特殊体例,以往很少有人注意,郭店简的发现,使我们蓦然回首,它很可能就是解决《孝经》作者问题的突破口。 
《孝经》凡十八章,每章文字皆有定式,大较言之,多由两部分构成,前段为“子曰”云云,后段引《诗》、《书》相呼应,如: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士章》) 
朱熹对《孝经》体例颇不以为然,认为文中《诗》《书》语为后儒所窜入: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察,其论固已及此。(《孝经刊误跋》) 
朱熹不仅认同胡宏等人之说,而且以《孝经》所引《诗》《书》为后儒所羼入。朱熹分《孝经》原文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从首句“仲尼闲居,曾子侍坐”起,至第六章“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是孔子与曾子问答之言,而为曾氏门人所录者。“疑所谓《孝经》本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朱熹认为今、古文《孝经》将此析分为若干章是出于无知,而其中的《诗》《书》语更是阻断经文,“而后人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因此朱熹将此六章(古文为七章)合为一章,将其中的 “子曰”’二处、引《书》一处、引《诗》四处,凡六十一字,尽行删除。
    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①,在“子曰”之后征引《诗》《书》的体例,并非《孝经》所独有,《礼记》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四篇亦复如此,如: 
    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
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显哉!”(《坊记》)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疑于其君
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缁衣》)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
     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表记》)
《孝经》与《缁衣》等篇体例如此相似,恐非偶然。《孝经》引《书》与《缁衣》等也每每若合符契。如《天子章》:“《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本《尚书》无《甫刑》而有《吕刑》,此引文见于《吕刑》。孔传云:“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甫刑》与《吕刑》为同篇之异名。“吕”为穆王时初封之名,其后,吕侯之子孙封于甫,而宣王时诗《崧高》云“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平王时诗《扬之水》云“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邢疏云:“犹若叔虞初封于唐,子孙封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