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
子思生卒年代考释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始 者 近 情   终 者 近
最新热门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时间:2009-7-24 13:49:43  来源:不详
其内容与“坊民”无关,读之殊觉不类,如将其放入《孝经》,似乎更为合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孝经》与《坊记》等原来都属《子思子》,次第相连,由于编绳断烂,其中一部分简可能混入了《坊记》。
  

四、从《孝经》看思孟学脉 
《孝经》体例与《论语》等孔子语录类著作有明显的不同。陈梦家《尚书通论》指出,《孝经》屡引《诗》《书》;《论语》论《诗》共十一条,论《礼》《乐》共十六条,而罕论《书》。孔子每每要求弟子学习《诗》、《礼》,而无要求学习《书》的记载。故《四库提要》以《孝经》“不类《系辞》、《论语》绳之”,否定其可信性。其实,这种不同恰恰是孔、孟学脉衍变的证明。
    介于孔、孟之间的是子思及其弟子。《史记·孟子列传》云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汉书·艺文志》与《史记》说异,云孟子为“子思弟子”,《风俗通·穷通篇》及赵岐《孟子题词》同其说。据文献记载,子思之父伯鱼先于孔子三年而卒,《史记》云子思享年六十二,若此年(前482年,周敬王38年)子思生,则子思卒年当在威烈王四年(前421年)前后。孟子生于烈王四年(前372年),其时距子思之卒已五十年。可知孟子不可能受业于子思,《艺文志》之说非,而只能“受业子思之门人”,故当以《史记》说为是。(参阅毛奇龄《四书賸言》)赵岐《孟子题词》云: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孟子长于《诗》、《书》。《史记·孟子列传》云: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可见,以《诗》《书》“述仲尼之意”,是孟子为学的特色。《孟子》言《书》凡二十九,言《诗》凡三十五,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 
    丑上》)
姚鼐《孝经刊误书后》认为,子思、孟子没有征引《诗》《书》语的习惯:“子思、孟子然后不为是习。”姚说非是。鉴于征引《诗》《书》的体例已见诸子思的《缁衣》、《坊记》、《中庸》、《表记》以及《孝经》等篇,我们认为,孟子的这种的风格正是得自子思子之门。 
《孝经》、《缁衣》中的《诗》《书》语为谁所引,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所引,二是子思所引。在新式标点未始使用以前,似乎从来没有作为问题提出过。习惯上认为是孔子所引,如刘炫云:“夫子叙经申述先王之道,《诗》《书》之语,事有当其义者,则引而证之,示言不虚发也。”邢昺承其说,云:“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扬名之义既毕,乃引《大雅·文王》之诗以结之。”(《孝经·开宗明义章》邢疏引)新式标点始用之后,各种《礼记》点校本几乎都是将《诗》《书》语括在“子曰”之下的引号内的,也就是说诸家都是将《诗》《书》语当作孔子的引语来对待的。按照这种理解,则《子思子》不过是记录了一批孔子语录而已,并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此,子思的学派特色就没有了着落,人们也就很难理解,子思为什么还能成为孔子之后的重要学派?现在我们知道,孔子并没有征引《诗》《书》的习惯,征引《诗》《书》实际上是子思首倡的传经风格(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姑且将孔子之语称作“经”)。因此,将《诗》、《书》语括在“子曰”之下的引号内的标点法,大有商榷的余地。我们认为,用《诗》《书》来“述仲尼之意”,应该是子思的创造。由《缁衣》等篇可知,子思在孔子语录之后,用《诗》《书》之语相呼应,虽不用一己之言以阐发,却使孔子语义大为彰明,颇有孔子“述而不作”之遗风。   
    《孟子》与《孝经》在风格上类似,在内容上也有相贯通之处。《汉书·艺文志》所录《孟子》为十一篇,据赵岐《孟子题词》,《孟子》原书除今本七篇之外,另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等所谓“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故不为之作章句,久而亡佚。顾炎武《日知录》云:“《史记》、《法言》、《盐铁论》等所引《孟子》,今《孟子》书无其文,岂俱所谓‘外篇’者邪?”可见司马迁、扬雄、桓宽等不以“外书四篇”为伪。王充《论衡·本性》云“孟子作《性善》之篇”,则王充亦不以外书之“《性善》”为伪。《隋书·经籍志》有梁綦毋邃《孟子注》九卷,则梁綦氏之注本中有外书中的两卷。因此,赵岐对《孟子》外书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