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对上古人口土地情况的估
中国上古国家的产生及特
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
中国上古帝王的农神色彩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从上博简《民之父母》“
鲁文化在中国上古区域文
最新热门    
 
从上古神话的流变看《楚辞》中的神话材料

时间:2009-7-24 13:49:50  来源:不详
科学的方法,在清理上古神话材料方面做出的努力,固然有助于加深对古神话的多样化理解,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未弄清上古神话内容形成的基本时间跨度之前就贸然断言其由东西二源于商周间一次融合而成,忽略了中国文化构成的多性特点及神话程度不同地留有其所经历的每一时间单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痕迹等,就是其中较为显和突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又在于二重证据法的指导下对考古成果的横向借用,归根到底是由当时考古学发展水平的局限造成的。
  事实上,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已就某些问题做出了重要订正。仰韶文化越来越早,所代表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更为原始,很难与殷虚文化直接发生关系。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碳十四测定,证明它们在时间上都早于西北地区出土的彩陶许多,文化西来说自然不攻自破。龙山文化被划分为山东龙山与河南龙山两大类型,且二者并非同源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地区,其文化序列已基本确定为北辛——大汶口——山东龙山——岳石文化,商文化源于东方说已被证明并无考古材料作为基础。因而无论夏——殷、商——周亦或龙——凤等具有浓厚的古史意识的神话分类体系是否依然能够成立,自然成为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接受华夏、东夷、苗蛮三大系统(徐炳昶之说,见其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的划分方式,尽管这种划分方式在考古文化上或许有其合理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此横向借用对神话分类而言是否适用。
  问题之一是:蛮夷戎狄的划分所指的究竟是方位上的划分还是文化上的?是东周时期的观念还是汉人的意识?孔颖达在疏解《诗韩奕》中“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一段时的几句话很值得注意:“……此蛮服之百国也,四夷之名,南蛮北狄,散则可以相通,故北狄亦称蛮也。”其固然道出了上古部族不断迁徙流动的事实,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特定的文化需要一段相对稳定的边界,如若全都这样“亦称”下去,那么所谓“蛮夷戎狄”之别还有什么相对的指称意义?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这种划分在《诗经》时代并不具有象后人所理解的那样严格的区别。
  问题之二是:即使各大文化集团的神话的确已自成体系,那么这种体系是否等同于印欧式的体系神话?仅仅依靠民间的传承、积淀是否足以形成这种神话体系?
  问题之三是:即使这种各自独立的神话体系的确曾产生、存在过,但均以各种原因而消歇,至今都只存了片段,则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其中缺环必然甚多(近年来陆续出土简帛中记载的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众多神名可证),那么将同系诸神和与之发生横向关系的其它系统的诸神作一比较,关系孰远孰近?
  问题之四是:上古神话中最富于故事性的部分是反映各文化集团间纷争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明显是以中原地区(古代黄河中下游)为地理背景的。那么这种传说的传播方向当如何确定?
  问题之五是: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依赖古史传说序列所提供的一套神话年代?如果杨宽先生的“化地图为年谱”之说能够成立的话,是否只须将上古神话中的“帝某某”替换为“某某部族”便可大功告成?等等。
  简言之,以往清理神系的诸多努力,不足之处在于:偏重于对神的研究而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忽略“话”的倾向。着重强调了各大文化集团的相对边界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物质、文化、人口的交换。事实上,现存神话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恰恰是因为它们是上古神话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这种“活性”正是由传承它的原始部族与其他文化集团间的文化交流赋与的。这种人口和文化因素的交换,同样也是造成上古帝王生养死葬之地传闻异辞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神话和神话人物与各大文化集团间的分合关系。早在数十年之前,顾颉刚先生已经有识于此,他提出要以“不立一尊惟穷流变”为宗旨,“将古今的神话传说作一系统的叙述”⑤,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一些学者亦曾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过初步的考索,但由于在神话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的辨析上观点不同,往往就同一问题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论断。因此有必要提出下列补充意见:从“神话的发展、演变及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