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陈季同生平史事考
铁路史事概述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
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
考证行为,体察动机——
论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
辨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透过人物心理分析历史事
最新热门    
 
施琅史事探微

时间:2009-7-24 13:49:54  来源:不详
民养骄兵”[10],力指时弊,疏救刘宗周。崇祯十六年十月以疾乞休,致仕。南明隆武政权召为大学士,不久归,卒。林欲楫之女为洪承畴之媳,林以隆武朝大学士的身份,固然隶属第三个集团,却在易代之初,对保全洪承畴家人起了关键作用。
  晋江黄氏始祖黄凤翔,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泉中科第不乏,而明及第自凤翔始。”[11]授编修,奉命教习内书堂,历仕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初谥“文简”,是太平时代擅长馆阁文字的代表人物[12]。他共有七个儿子,孙辈中尤以黄熙胤、黄徽胤最为著名。黄熙胤,崇祯三年、四年联捷进士,入清奉命招抚福建,为御史,仕至刑部侍郎,顺治十年(1653年)以年老乞归。子志美,崇祯十二年举人,入清授广东高州知府,解职归卒,寿九十,有《金丹指南》一卷[13]。熙胤父子与洪承畴均属第二集团,共同招降郑芝龙,成为影响明清易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康熙十七年,熙胤子志美又受福建总督姚启圣之遣,赴厦门招抚郑经[14],可见无论是福建地方事务还是关系全局的事务,总有福建士绅活跃的影子。《泉州府志》曾引《东崖杂记》,提到泉州三世登进士的四大著名家族中,除傅、赵、丁氏外,“黄公凤翔实父子孙曾四世进士,为阖郡冠,但三孙各分支派,似在丁之上,傅、赵之下。”[15]福建泉州的簪缨世族相互联姻,不仅构成地域性明显的婚姻圈,而且对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产生实在的影响。
  综观以往有关施琅的研究,关于他的降清背明,是产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16]。如果将施琅置于明末清初福建文武世家群体中,横向比较分析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启发。
  1、施琅与郑芝龙。顺治三年八月间,海商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隆武朝太师平国公郑芝龙“密遣人通内院洪承畴、御史黄熙胤”,探视清朝态度。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17],芝龙遂召熙胤子志美相议,决计降清,复书由“美密遣老苍头送出浙江,与承畴、熙胤”[18]。从隆武朝太师到清朝同安侯,郑芝龙选择降清,原想找一条根本出路,而清廷却将招抚视为顺利拿下福建的一种手段,“根本拒绝了海商资本争取妥协的表示和要求”,挟持郑芝龙北上。郑芝龙降清,是完全不了解对手的一种盲目冒险,也可以说是过分重视集团利益的短视行为,最终葬送了他的“海商资本利益”的根本所在。
  郑芝龙决计降清之时,清朝是否已经具备统一全国实力,在此暂且不论[19],但满族统治者确已今非昔比,已有视全国为禁脔之心,若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必须破釜沉舟,与清朝决一死战。如果与南明政权中最有抗清决心的隆武政权绑在同一架战车上,生死与共,拼死决战,或许还存在获胜的希望——这另一种可能成功的冒险,却为郑芝龙舍之不取。除了不看好隆武政权有可能的作为外,当是过分信任同乡洪承畴,以及洪所代表的清朝,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与短视。他过于重视自己的“海商资本利益”,没有竭尽全力参与明清易代的角逐,而是采取了画地为牢的保守方针,他天真地以为清廷会跟他谈判——而清廷真正坐到谈判桌上,是在六年之后,是永历政权的几路大军北伐西征以及其子郑成功驰骋东南沿海打出军威之时——而那时,替清廷出来收拾局面的又是他的同乡洪承畴。而顺治三年之际,清军兵锋正健,清廷怎肯坐下与郑芝龙谈判?郑芝龙束手收兵,岂不自投罗网?结果是既不能保有身家,也摒弃了荣华富贵,成为他人刀俎下可任意宰割的鱼肉,甚至不能使自己及家人得到善终。历史已经证明:与隆武政权决裂,并非正确选择。郑芝龙与隆武帝的决裂,损失的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身家性命,更使历史丧失了一个改变发展进程的重要可能性[20]。
  郑芝龙降清,造成海商资本利益集团的分裂。施琅就在此时,随郑芝龙流动到第二个集团。
  顺治三年,清军入关虽已从一种可能性变为历史事实,但夺取全国统治权的道路依然漫长曲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但很快在吴三桂联合清军的打击下失败,李自成死后,余部走上了联合南明政权抗清的斗争,尤其是与南明政权中的隆武政权和永历政权的联合,与清军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生死决战。而施琅现身于政治舞台之际是隆武政权的主要支柱郑芝龙海商集团中的一名小将。由于郑芝龙与隆武帝决裂,选择了降清,施琅随行,当郑芝龙被博洛挟持北上后,施琅与五百名随行者一起被留下来,强制分配到各军营,即随清军南下镇压广东方面的抗清力量[21]。因此,施琅降清是随大流的不由自主行为,与郑芝龙主动选择降清不能相提并论。也正因此,到顺治六年二、三月间,当施琅有机会脱离清军的时候,他就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武装,直到与郑成功发生矛盾,产生杀父之仇,被迫再次降清。可以这么说,在降清问题上,施琅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尤其是他首次降清,尚不与国家前途与个人品格发生关系,没有太多可供春秋责备的问题。
  2、施琅与洪承畴。两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