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49:59  来源:不详

②  施坚雅声称:“研究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由于几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村庄,除了很少的例外,都歪曲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实际。如果可以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场社区。我要论证的是,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参见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40页。在稍后的研究中,施坚雅对基层市场社区的开放与封闭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见G. Wimam Skinner,“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cxnmtmity:An 0pen and Shut Cas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13,No,3(1971)。
 
从理论上讲,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必须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做出诠释。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了解中国农民,不仅要着眼于村落生活,而且应该看到农民生活在一个“基层市场共同体”之中。既然农民介入到市场体系中,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必须为获利而思考和选择。在这一点上,施坚雅所揭示的是农民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所构成的超越于农民个体行为的大系统,“他确实比其他一些人类学家看得更为宏观一些,这可能得益于他把地理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进行了结合”①。施坚雅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其突出的成就是将社会层次和非正式农村组织等复杂情况与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勾划出的活动范围联系起来,并对农村的集市规模进行了分级”②。在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研究方面,“最经典的范式是日本学者提出的村落共同体假设与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前者将村落视为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后者认为“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陆益龙:《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农民及乡村社会》,《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②  陈君静:《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这实际上是孔飞力的看法,参见[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①
 
有研究者指出,赣南农村市场的发展史,凸显了宗族组织与市场活动的互动过程。这一现象论证了经济人类学的观点:传统初级市场不是由经济控制的,而是由亲属关系来控制的。因此,施坚雅尝试用西方理性经济人和规范经济地理学的模式来解释中国传统基层市场时,就面临着理论上的挑战。②这一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是,施坚雅本人已经注意到,跨村落的宗族与基层市场社区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关系,“由于农民家庭的社交活动主要在他们的基层市场社区内进行而很少在其外进行,同一个市场体系内的宗族间的联系可能会永久存在,而在不同基层市场区域中地方化的宗族之间的联合常常受到时间的侵蚀”。③目前国内学者正在从事的韩江中上游客家传统社会经济研究,之所以确立以市镇为研究重点,主要受到施坚雅模式的影响。因为市镇作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重要的研究范本和切人点,以定期集市为主要特征的墟镇又是观察更大区域社会结构的参照系。“市镇作为乡村经济组织单位和基层社会结构,直接扎根于乡土社会,与地方宗族、庙宇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深入揭示这三者关系可以说是解读客家传统乡村社会的关键所在。”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