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
浅析唐初“文学馆”现象
《张居正》引发文史之争
通贯古今,回翔文史——
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
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
徑行半月--“文單國”新
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
明代建文史籍的编撰
最新热门    
 
“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时间:2009-7-24 13:50:22  来源:不详
晋易代之际、黑暗政治之下士人心史的表露,总体上具有诗史的价值。只是若用具体某篇释证当时某史事,就必须认真察考诗中今典之时间断限等问题,不然极易流于穿凿附会,触处舛误。最后,欲作到以上诸端,特需治史者具各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学及西方哲学、史学、文学、铨释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修养工夫,难度不言而喻。

  需加以说明的是,并非所有涉及史事的诗文都可用于证史。不可否认,作为抒情言志之作,古人的诗文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或主观倾向,作者忠于客观事实的品质如何,直接影响其诗文的史料价值高低。文士出于党派集团之私,在诗文中隐恶虚美,违背真实的情形,古今均不罕见;亦有文人,将道听途说的第二、三手材料写入诗文,常令后世读者真假莫辨,用以证史,亦可能谬以千里。(注:按此点曾蒙周一良先生提醒。1991年周先生来川大主持我的博士论文《魏晋诗人与政治》答辩时,尝提及现代史中名噪一时马君武《哀沈阳》诗,所咏史事全不信一事,说明诗人之作反映历史未必全部真实,故以诗证史必须谨慎。此为老一辈学者见道之言,谨铭记之。)

  总之,“文史互证”方法体现了陈先生在中西学术方面的深湛素养,其创立、使用和成为治学经典,最充分地表现了陈先生作为史学大师的不同凡响之处。然而严格说来,欲以此法治史,非广博深厚的学术功力不辩,套用陈先生《读〈哀江南赋〉》结尾之言,正所谓“文史互证岂易为哉”?然而作为一种境界很高的史学研究方法,“文史互证”仍然为后学者所推崇企慕,冀望运用此方法,在现今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问题的困境中,独辟出一条真正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于整个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历史的路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