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
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
秦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
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
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
最新热门    
 
环境史续论

时间:2009-7-24 13:50:35  来源:不详
,才能推动环境史研究。

六  环境史与考古学

 

    环境变迁,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迁,在史书典籍中记载很少,这为环境史研究造成了许多困难。仅仅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环境史,是远远不够的。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扩大研究人员的视野,为环境史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考古发现的古代遗迹、遗物,凝结有丰富的科学信息,是无声的语言。解读这些遗迹、遗物,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关环境的信息。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出现了沙漠考古、环境考古等新兴的考古学分支学科。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人,都十分重视考古发现,环境史研究亦应如此。

    人工环境,如水渠、塘坝、城镇、长城、运河、耕地等等,即使是由于年代久远,遭到了自然和人为地破坏,总会留下一些痕迹。通过考古学方法,这些遗迹的时代是可以判定的。只要确定了其时代,其性质、作用、影响便可以迎刃而解。古居延绿洲在弱水尾闾,在西汉时代绿洲相当繁荣,而今天古居延绿洲已完全消失,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古居延绿洲深陷沙漠戈壁中,从古代城堡、水渠、墓葬、耕地的分布来看,汉代垦区重心在弱水左岸,唐代垦区重心在弱水右岸西部,西夏和元代垦区在弱水右岸东部。垦区空间的不同分布,说明了什么?经深入研究以后,发现是与垦区迅速沙漠化有关。汉代垦区耕种不久,即由于地下伏沙出露而沙漠化,于是,唐代只能放弃汉代旧垦区,另去开辟新垦区。唐代的新垦区不久又沙漠化了,西夏和元代无法利用汉代和唐代的旧垦区,只能又去开辟新垦区。最后,两夏和元代的垦区也无法逃脱沙漠化的命运。由于此种原因,汉代、唐代、西夏和元代的垦区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在个别地方有重叠现象),在文献中虽有汉、唐、西夏、元代在居延垦区耕种的记载,却不详不同时代垦区的关系,许多人误认为是垦区先后沿用不衰。通过考古学研究,得以确定不同时代的垦区并不是先后沿用,而是不断改换垦种的场所①。这种现象在西北地区,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古代农作物的种子、动物的骨骼以及房木、农具等等,这为研究古代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关于我国稻作的起源,一些农学家和民族学家根据文献记载进行过论述,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然而没有可靠的实物证明,使得这种论述有些苍白无力。大量考古发现,为稻作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我国史前栽培水稻在考古中多有发现,据统计,至少有130余处。其分布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占发现地点的73.7%。其中以浙江余姚河姆渡和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澄湖的发现最为重要,既有籼稻,又有粳稻。由于地层明确,且有大量的人类生产生活器物与其共生,故可以断定属于已经被人类驯化的水稻,而不是野生的水稻。河姆渡遗址、罗家角遗址据14C年代测定,距今约7000年左右,可知早在7000年以前,我国即已出现了水稻种植,长江中下游应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发源地凹。实物的证据比理论推测更有说服力,更能取信于人。

在考古发掘中取得的孢粉,由于有明确的地层,其时代是比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