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2)

时间:2009-7-24 13:50:53  来源:不详
法”,多以观点内敛含蓄取胜,而《国史大纲》独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气概,笔锋所至,自我张扬,一如其课堂上谈笑风生。书前载《引论》一篇,洋洋洒洒二万字,被陈寅恪赞为“近世一篇大文章”。《引论》在出书前,授昆明《中央日报》先行刊布,轰动大后方。据其弟子李埏回忆,赞许、反对或两可立场者相持不下,“(西南)联大自播迁南来,学术讨论之热烈以此为最”.先生言:“一篇文章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是大佳事.若人们不屑一顾,无所可否,那就不好了。至于毁誉,我从来不问。孔子说得好:不如其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⑤

《引论》的大旨,力主对本国历史、本国文化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强烈批判世纪以来偏激的虚无主义、浅薄的进化观、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变相的文化征服”等倾向,而对史学“革新派”之“宣传”色彩更屡致不满,称其为“急于事功而伪造智识者”。这种立论鲜明、强烈出击的做法,无异是将自己主动地卷进当代思潮冲突的漩涡中心,困顿于四面楚歌,但《国史大纲》实也仰赖于此篇议论的热烈锋利,文采优美,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始终保有鲜活的吸引力,历史叙述的本身,细读者反倒是愈来愈少了。笔者感慨,20世纪前半期通史编著的富有个性以及多共存的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很值得眷恋的历史记忆.其时各鸣其鸣,言为心声,呈现出一种少有的学术紧张,由此也获得了新史学成长所必要的思想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学者邓尔麟著有《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对先生的身世背景有极详尽的描述,可加深对先生学术精神的理解。
②笔者至今未曾见到有《国史大纲》版本源流的相关专文.综合著者与诸贤回忆,仅能粗略陈述于下:本书著者定稿于1939年6月,初版于1940年,印制于上海,转运到大后方仅有效万册,乃在重庆、长沙等地另印国难版。先生于书成后,仍感不足,时有修订手札与诸生交流。1972年起着手增订,加插地图,弟子严耕望曾助一臂之力,故台湾增订第2版应完成于1974年。本书1949年后,港台重印甚多,且国外有英文译本,大陆商务印书馆则于1996年始重印修订第3版,多次增印,销量可观。
③严耕望:《治史三书》“钱宾四先生与我”。
④《当代中国史学》以百年史学(1845—1945)为断,故谓钱书最后出,似有误.张氏《中国史纲》第一册石印本于1941年方出,1942年才定本,至少晚于钱著一至二年。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于1940年出版,约略同时,下册则晚至1944年.这里还没有包括为著者所不论的,1941年后陆续出版的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三氏通史。
⑤李埏回忆文章,载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上述争论的激烈,等到20世纪末该书重返学坛时,仍不减其势.如有人认为钱氏批判之诸现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若存此温情与敬意,文化大革命当无由发生”。反对者则认为“我们总不应当停留在孕育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古代中国(特别是封建专制的)层面上而深怀温情与敬意”。

综观《国史大纲》,包括上述《引论》,若误以为先生是一个不明时代变迁,对西学浑然不晓、一味守旧的人,则大谬不然。《引论》对中西历史节律、神韵的比较,形容“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西洋史几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韻悠扬也”,能如此道出“内敛”与“外倾”两种状态各异的微妙历史意境,决非闭目塞听者能凭空道出.然其宗旨,实坚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可因与西方有一时之“落差”,即病急乱医,实行“自顶至踵脱胎换骨”的手术,强调非赖自己内部“生原”、特别是“精神”的挥发,国运无以脱难而开新.因此他认为新通史“最主要的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由此种文化本位的追求,《国史大纲》对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及其演进脉络的梳理确有显著特色。无论分期系统,还是对每一时段特征的界定,往往能以数语笼括一代大局,而细品其味,关键总不离士大夫知识精英的沉浮起落,故于士人政治之参与程度、士气学风之盛衰正邪,以及学术自由精神之抑扬顿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