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2)

时间:2009-7-24 13:50:53  来源:不详
多。
②《文心雕龙注》脱稿于1929年,初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此前巳写有《文心雕龙讲疏》。1936年开明书店再版时,书店编辑部在为该书写的“校记”里,称该著“博综群书,为之疏证,取材之富,校订之精,前无古人”。
③范文澜自己是这样追述的,“我在五四前后,硬抱着几本经书、汉书、说文、文选,诵习师说,孜孜不倦,自以为这是学述正统,文学嫡传,看不起那时的白话文、新学说,把自己抛在大时代之外.后来才知道错了!错了!剑及履及般急起直追.感谢时代不抛弃任何一个愿意前进的人,我算是跟上时代了。想起那时候耳不闻霄霆之声,目不睹泰山之形,自安于蚯蚓窍里的微吟,如何不后悔呢!”原文收入《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07页。
④以上传记资料多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史研究室主编的《新史学五大家》,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4辑“范文澜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2卷。文下注:“第一章《中国社会》,是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同志修改的。”1967年横排袖珍四卷本,第584页.笔者过去曾听到传闻,谓范老参与了该章的起草。现从时间上看,似不可能。
⑥叶蠖生是当时参与范老《简编》集体编写组的同事之一,原话出于其回忆录《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研究室》。转引自朱鸿召《范文澜:从顽童到革命历史学家》。
⑦转引自潘汝瑄:《范文澜传略》,载《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4辑,第216页。

没有疑问,与前述诸种通史体系相比,《简编》最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所特有的历史精神和编纂思想。尽管现代研究者多有论评,在我读来,还是范老当初在《简编》首版时所作的归纳最为准确:“第一,书中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旧类型史书以帝王将相作为主人的观点被否定了。第二,按照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旧史写尧舜禹汤文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样,是完全静止的.有颂古非今,什么都是古的好,思想更是反动.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到具体的中国历史.这是和旧体历史完全不同的。第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但三千年来决不是没有发展,本书把封建社会分三个时期,西周起到秦统一,初期封建社会;自秦到南北朝,封建社会第二阶段,隋唐到鸦片战争,封建社会的第三阶段,说明它们的发展过程.第四,书上写的阶级斗争,着重讲腐化残暴的统治阶级如何压迫农民,和农民如何被迫起义,既肯定农民起义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农民缺乏组织性和觉悟性,他们对历史发展只能起有限的作用.对于外来的民族侵入,也着重写了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农民起义和反抗外族侵略,说明中国人民确有反抗压迫,反对侵略。敢于斗争的伟大传统。第五,注意收集生产斗争的材料,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知识写得不少。”①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通史编纂踏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呼唤“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马克思主义新通史体系,待到人民政权在中华大地逐次变为现实,很自然地也就同时获得了它充足发展的合理性。范、吕、翦三先生的通史著作迅即再版重印,范、吕通史更是成为全国高校历史教学使用率最高的教材。②但几位作者都深感原作限于当时的资料条件,自己也不尽满意,因此陆续开始作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其中翦伯赞的《中国史纲》,据说积累用作修订的原始资料达百万字以上,然始终未得告竣,1961年后即转入主编《中国史纲要》。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在1949年作了一次全面的校正,至1955年,前后巳修订三次,但多屑局部修订或改写。③范文澜身上的学者气息特浓,怀有一种严肃的、以生命追求的通史编纂使命感。他不惜推却或辞去许多行政领导职务,几乎是重写了《中国通史简编》。十几年如一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惜乎健康的原因,至1969年去世,未得全部遂愿。④仅经他重新修订的三篇(四册),规模即有110万字之巨.自有新式中国通史以来,范老虽谦称自己的专著为《简编》,然论写作之呕心沥血,框架规模之宏伟,特别是读者受影响之深广,是前此未曾有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笔者手头无《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初版本,转引自《传略》。循此而发展.鲜明的标志,笔者以为有三条。一是以五种社会形态为历史演进的总体框架;二是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张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事件、人物;三是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