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2)

时间:2009-7-24 13:50:53  来源:不详
等情节叙述特多,反复致意,而于政治经济制度虽时有关注,然着笔总不如前者强劲系统;社会生活、民生习俗等则统而言之居多,不免简略而粗疏;对平民革命更无甚好感。①至若倡言自秦以下“不足以言封建”,而谓魏晋南北朝门第为“变相封建势力”;不满“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认定朱明王朝才开始步入“君主独裁”之途,至代不复振作等等,均为别出心裁的“创见”,掷地有声.其弟子严耕望强调通史以“必须折衷于重点与全面之间,并能上下脉络连贯一气”为难,称“目前所有各种中国通史中,仍以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为最佳”,但又建议“导读可以钱先生书为主,以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为辅。因为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②严氏所评,实强调要以准确体验恩师著作通史时的整体精神为重,而对其“疏阔”则委婉道出,济之有方,正是“贤者”贵在“识其大者”的意思.

同时期再辟蹊径,以另一种“体系”、另一种“精神”编著中国通史教材的,则是身处沦陷区上海“孤岛”的吕思勉。吕氏于1939年自述著书原委,谓在光华大学讲授本国史十几年,因文学院长钱子泉建议避免与中学重复,不如改讲文化史,始作改制尝试。然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分18项专题立章,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前后36章,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使之“两面兼顾”。因当时出版艰难,1940年先行由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书稿据书末自注应落笔于1941年“九一八”纪念日,但拖延到1944年方告出版。③吕氏于书末特援引梁启超所译英国大文豪拜伦的诗作结:“……如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可见先生著书时,处于逆境,对中国的前途怀有深切的忧虑与执著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者若检《国史大纲》“目录”通览一遍,就能发现诸如“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士族之新地位”、“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等章,不仅标题新异,且一般通史都不会将此等内容以显要地位标出,至于称西汉昭宣元成一段力“士人政府”更是心裁别制。以此可领略《国史大纲》编著的深意以及网罗梭织的个性特点。对社会经济制度,在隋租税兵役制与自唐至明之南北经济设有专节讨论,吕思勉曾赞赏之。另有一轶闻可记.本书印行前,曾遭重庆审查机构杯葛,称必须将“洪杨之乱”气文为“太平天国”,后经作者力争,方获原样出版。然对“明末流寇”标题却不以为舛,国民党书刊检查顾首不顾尾,甚是可笑。
②见前引严氏《治史三书》“治史答问”,1984年在台湾接受采访时所发表的评论。
③吕著《中国通史》1949年前一直由开明书店重印重版,至1946年8月巳出三版。1992年始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新一版,定名《吕著中国通史》,上、下册份量不均.约略为2/3与1/3之比。

从梁启超首次提出编写“总(体)史”的宗旨以来,各家通史虽然大都已经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网罗进叙述范围,但总是逃不出“纪事本末”的樊篱,往往将社会经济事项附著于王朝政策之下,社会生活事项则多付之阙如.更须指出的是,世纪以来学者多感慨世道人心不古,执著于“国民性”的优劣,文化史观颇受青睐。通史讲授多侧重于文化史。从《国史大纲》影响之大,也略可窥得当时风气之盛。《吕氏中国通史》体制的形成,如前所述,固然也与这一时风有关,然此“文化”非彼“文化”,先生所涉及的方面,恰好正与今人所说的“大文化”之义谋合,实际上已经本着人性本中外相通的高度,朝着考察社会结构(静)与社会变迁(动)是否合乎人类发展需要的方向,对中国历史作新的通释。①其用意在“绪论”中平实道出.先生谓一动一静的节奏为人生普遍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社会各项制度及其操作因为存在病态,才会有停滞、动乱的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