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2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 (上)

时间:2009-7-24 13:50:54  来源:不详
4]彭卫的这篇宏论,在会上以及会后都引发了共鸣和讨论。本年度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汉史研究中心”得知此事后,于12月邀请彭卫与在京的研究秦汉史的学者十余人,就学术范式与学术交流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研讨会。针对彭卫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与会者各述己见,气氛相当活跃。

彭卫促成中西史学交流的努力,也已经取得成效。他所著《汉唐时期教育机构和文本的生产》和《汉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两篇文章,作为中西历史学直接交流的新尝试,编入《科学历史百科全书》。该书已经于2002年以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它的中译本正在编译过程之中。《汉唐时期教育机构和文本的生产》主要讨论汉唐时期官学和私学的互动关系,教育文本的发生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对科学活动的影响。《汉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讨论的问题更为重要,涉及范围更为广泛,并且中西学者考虑问题的分歧更为明显。文章着重考察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需求刺激与汉唐时期科学技术变迁的关系,并对一些挑战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过去一个时期,国内学界通常将统一帝国作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积极因素,西方学者则对此持否定意见。本文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十分复杂,很难简单用“好”或“坏”界定,尊重历史的必要方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较高层次的中西学术交流,不应该期望在历史观念和结论上的“速成”,有了这样交流的渠道和意识,就体现了一种进步。

    似乎有意与彭卫的论文相呼应一般,本年度有一部涉及中外学术交流方面的著作,它所具有的方法论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胡志宏所著《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5]。此前20年间的中西学术交流,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所无法想象的,也因此而容易招致自我满足,而忽略了其中的结构性欠缺——随意性与局部性的成果较多、注意全局性和不同研究范式研究的成果较少。就不同国家“汉学”重要成果的导入、介绍而言,大概以日本和法国为最多。追寻其中原因,与几位学者的个人阅历和喜好相关。论及日本汉学在大陆的影响之大,刘俊文、徐世虹的居间之功不可没;谈到法国汉学为中国学者所重视,同样与耿昇的贡献息息相关。他们的介绍不乏深度,但对于世界汉学而言,难免偏于一隅。具有全局意识的是,由阎纯德任主编、自1996年起每年出版一集的《汉学研究》。它对于各国的汉学传统及学术近况,给予同等的关注。但它是集刊而不是研究专著,每集的作者数十人,各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便是对所论国家的汉学了如指掌,读者依然无法得到全局的知识。胡志宏新著的出版,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此前存在的不足。她以一人之力撰成七章约31万字的著作,介绍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范式,其中与秦汉史相关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本书的特点是关照全部汉学系统,选择有明确的针对性,介绍系统而全面,不仅考虑到汉学的发展系列,还注意重点介绍目前的研究态势。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模式的讨论”、“许倬云的《汉代农业》与陈启云的批评”、“早期宗教、民间宗教和鲁惟一的两汉研究”、“巫鸿与武梁祠研究”等专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个案上,都在关注着不同的史学范式,呼唤着中西学术的深层交流。如,《剑桥中国秦汉史》附录中针对中国传统历史学提出的质疑,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之中以英文加以商榷、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的,却仅见旅居香港的吕宗力一人。面对这种落后局面,国内学者当共谋补救之策。

著名学者治学数十年形成的心血结晶一旦出版,以及集中多位学者心得的论文集问世,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年度我们有幸读到了几部这样的论文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