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
最新热门    
 
2002年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综述 (上)

时间:2009-7-24 13:50:54  来源:不详
展状况大体同步运行。此外,高良筌、赵光怀《汉初货币政策与汉初政治》[45]、王欣《汉初封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探析》[46]、王文涛《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47]、刘瑛《论商品经济对两汉世风的影响》[48]诸文,都对所论问题有所开掘或拓展。

本年度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可谓精彩纷呈。

赵沛《两汉宗族研究》[49]、张仁玺《秦汉家庭研究》[50]两部专著,对汉代宗族和家庭的研究,都注意以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审视和论述问题,特别是注重文化人类学理论、新出考古资料的价值,体现该课题最新的研究水平。赵沛《养士之风与汉初的豪族政治》[51]、崔向东《河北豪族与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52]两文,分别从阶段性、地区性的角度,加深了对豪族问题的研究。

彭卫、杨振红合著的《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53], 约56万字。本书从风俗和日常生活角度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秦汉时代饮食、服饰、居住、出行、婚姻、卫生保健、丧葬、农业生产、俗信、节日、游艺交际和社会风尚,立论扎实稳妥,较之以往相关研究,均有不同程度推进。如以往对节日研究重视不足,本书对秦汉节日的来源、构成序列和历史延续进行全面清理,通过与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对比研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秦汉节日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中的独特作用。在本书“导言”部分中,作者秦汉时期风俗的时代特征,风俗的形成和变迁进行了宏观解说,指出,风俗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同样重要的第四种历史力量,秦汉时期所有重要征象都可由植根于社会中的风俗世界得到有意义的解释。周宇《从〈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令者〉文书看汉代社会中的婚俗奢靡问题》[54],指出居延新简所见的《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令者》,是一份完整的官方文书,是居延戍军执行朝廷关于限制吏民嫁娶费用法令而形成的原始记录。他考证了该文书形成于东汉初年窦融割据河西时期,而其中引用的相关诏令则是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颁布的“吏民嫁娶之品”的部分内容。婚俗奢靡是两汉时期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王莽规定的吏民嫁娶费用标准,与该阶层的普遍收入水平相适应,具有合理性,因而得到了长期执行。这是以居延新简与《汉书》相参证,具体研究婚俗奢靡问题的好文章。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55],认为儒家推崇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厚葬之风盛行,主要表现为出现了家族墓地,盛行对祖先的祭祀,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关于秦汉的福利问题,由于受资料和选题眼光的双重限制,一直是研究的空白点。王子今等著《中国社会福利史》[56],是第一部总结历代社会福利法令、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社会福利观念的学术专著。王子今撰写的《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一章分列“《吕氏春秋》体现的社会福利意识”,““汉王朝的社会福利宣传和社会福利措施”,“王杖制度及其实证”,“秦汉社会福利立法”,“秦汉民政事务中的社会福利内容”,“除肉刑 · 恤废疾 · 眇伛各有所宜”等节,大体概要说明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状况。陈业新《两汉荒政特点探析》[57],指出了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期,频发的灾害带来了严重后果,加之灾害系“天谴”之说的影响,汉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荒政措施。进一步分析了两汉荒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程序化、荒政经学印迹突出、掣肘于财政经济状况、吏治状况是荒政措施发生作用的的保障等特点。

关于生态环境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成果:陈业新《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58],从农事时节、物候和干湿状况三个方面,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冷暖变动方面,两汉时期的气温与今天相比较无大差异;前后汉相比,西汉时期略冷,东汉时期稍暖,但其间有多次波动,东汉末年气候急剧转冷;在干湿状况方面,具有若干干湿相间的显著特征。他的另一篇论文《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59],分析了两汉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即人类不适当地开发性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林木资源的大量耗费,导致生态调节能力大大降低;战争在毁灭人类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