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晚清:制度缺陷是贪污成
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
晚清官员贪污的特点与根
再论晚唐五代的“地子”
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
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
2005年晚清政治史研究概
最新热门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投资

时间:2009-7-24 13:51:07  来源:不详
2

说明:1、此期间轮船招商局的会计年度大体为头年的7月至第二年的6月,故年度栏目的数字均为跨年度的数字。

资料来源:1、招商局资本、轮船数、吨位数引自《国营招商局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的"附录"。

2、净收入、折旧和扣除折旧后的利润三栏目引自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表。

空白,一跃增为36.7比63.3。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如《申报》发表文章称赞此举使得"从此国家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帜"。舆论也认为这是"千百年来创见之事"。

但是,就在唐廷枢、徐润主持招商局逐渐走向顺境,唐、徐也准备实施更大的扩展计划时,却先后于1884、1885年被清政府赶离了招商局。导致唐廷枢、徐润下台的直接起因,是1883年上海出现的金融风潮。据说徐润因挪用招商局巨款搞地产投机失败频临破产,李鸿章派盛宣怀到招商局查处整顿,盛宣怀以"该局本根不固,弊窦滋生,几难收拾"为由,具禀南北洋大臣,致使徐润在"泰山压卵"之势下惨遭革职。随后唐廷枢也被排挤离局,"专主开平"。

唐廷枢、徐润相继被迫离局一事,固然与其自身弱点有关,但从根本上看,应该说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唐、徐是当时中国民间经营新式工商企业的商办代表,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在许多方面与清政府格格不入,尤其是他们力图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官控制的做法,更是为当道所难容。即使开明如李鸿章者在这一点上也是同样。这可从唐、徐离局四年后李鸿章在提到此事时仍面戒盛宣怀:"中西情形不同,未便悉仿西法。从前唐、徐屡言不要官问,究不可靠"的议论中得到证明。

据现有资料,我们知道盛宣怀在与唐、徐共事时因人事和权力等关系有矛盾,也知道盛宣怀有取得招商局更大权力的意图。但尚无明确表明盛宣怀对唐、徐经营招商局方针持何种态度的资料,虽然如此,根据常理推测,盛宣怀在与唐、徐共事期间的经历和唐、徐经营招商局期间的遭遇,不会不给盛宣怀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他们在击败和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后的遭遇,更是为他们始料不及。例如,山西道监察御史董隽翰在上奏中指责他们收购旗昌是"置船过多","闲置耗费",要求朝廷"饬下南北洋通商大臣,于该局各商董时加察核,"使其"不得揽权喜事,徒骛虚声,致误实济"。随后国子监祭酒王先谦的奏折中,更指责收购旗昌公司使得"各码头船只经费愈繁,息银愈增,又复大亏,势将决裂",并认为唐廷枢、盛宣怀等收购旗昌公司是"挟诈渔利",过去即已"囊孥病公,多历年所,现在乃复暗中勾串,任意妄为。若任其逍遥事外,是无国法也。"在这场风波中,盛宣怀万万没有料到,他因协助招商局借官款收购旗昌会成为最大的替罪羊:随后奉旨调查招商局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将主要矛头指向了盛宣怀,他认为唐廷枢和徐润"为招商必不可少之人","功过相抵敚应免予议处;而盛宣怀却"工于钻营,巧于趋避","此等劣员有同市侩"。因而请旨将之革职。虽然李鸿章为之"极力剖辩",盛宣怀依然被赶离招商局,总理衙门并奏请"不准再行干预局务,并命李鸿章严加考察。"

岂料时移事易,几经寒暑,当初被赶出招商局的盛宣怀又被李鸿章派委到招商局查处整顿,并在把唐、徐排挤出招商局后成为清政府委派的"督办",一手把持了招商局的大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盛宣怀的精明和积累的官场经验,他不会不总结当初自己被赶出招商局的经验,也不会不接受唐、徐积极扩张导致下台的教训,并进而影响到他今后督办招商局的方针。这一点,从盛宣怀任督办后一改唐、徐时期积极经营,努力扩张招商局规模,转而实行以"敛字诀"为宗旨的方针,把大量资金转投其它企业的做法上可以得到证明。

敛者,收敛也。"敛字诀"完全可以理解为收缩规模的方针。1885年盛宣怀开始督办招商局时,就是以"一敛字诀"的方针开始对招商局进行整顿和经营的。在盛宣怀的这种经营方针下,直到清末,招商局也再没有对外公开招募过股份,没有开辟过海外航线,船队的只数和吨数也正如表2显示的那样处于维持和停滞的状况。盛宣怀收缩招商局规模,抽提招商局资金开办其它企业的意图,在1893年郑官应任招商局帮办,从汉口致盛宣怀的信中即有部分透露。信中说到:"官应曾早与我督办谈及,承示本局宗旨:宜用敛字诀,拟开银行为我局将来转输地步"。1886年底,盛宣怀在给李鸿章所上的禀帖中,也有部分透露。在禀帖中,他向李鸿章明确表示,要"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如此,"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他认为,"职道每念及督抚姓名得传后世者有几人哉?遑论其下,是故做官不及做事多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盛宣怀有几个想法,即其一,他认为即使官做到督抚,姓名得以流传后世者也没有几人,因而"做官不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