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
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
明清经济发展史上政府作
最新热门    
 
明清江右商研究(上)

时间:2009-7-24 13:51:37  来源:不详
>一方面,科名难求、仕途艰进使人们视科举为畏途;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冲击和诱惑却千百士子获得了“耻囿乡曲”的最佳途径。因而,当他们“不得志于时”,则“往往从事贸易以自适”[24]。
其三、继承祖、父业者。在众多的江西商人中,也有不少人出身商贾世家。他们大多自幼即随父兄习商,积累了一定的从商经验,至自持筹时,亦多能张大祖业。如临川邓理幼年随父行商川中,父殁,克承父业,家益饶[25]。会昌何绪,“善治生产,于其父业赢数十倍”[26]。新城邓兆馨,“(父)以服贾勤瘁起家,馨继父业,扩旧产数十倍”[27]。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子侄不善经理而致家业败耗者。如丰城郭锦,“父尝行贾吴越间,致饶裕,以赀授君(锦),使习贾”;郭锦“雅不喜贾,又不善权子母低昂”,致使乃翁苦心经营所获赀货耗羡殆尽。[28]
从江西商人的社会构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弃农经商还是弃学经商者,大都为家境贫寒所迫,因此,借贷也成为江西商人最主要的资本来源。清人鲁仕骥即说,新城“为商贾者多假贷为生”[29]。实际上,靠“假贷为生”的远不止是新城商人,而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前文所说的会昌曾文茂、吉水周松冈,都是靠借贷才得以经营的。再如临川戴衍,有戚某假其重赀,往广东经商。数年后本息合计达六千余金[30]。这是笔者所见到的江西商人中数额较大的一次借贷。又如,东乡王曙斗,有“戚某负其父千金不能偿,曙斗还以券”[31]。丰城熊作宾弃儒而贾,“累橐金盈亿,客次好扶植同侣。有刘某贷金千,折阅。复予之,刘卒获三倍利”[32]。崇仁谢廷思服贾蜀、楚、闽、广间,二十年中,资累钜万,“捐赀四千缗以贷商。约三岁,息千缗”[33]。
以上所列举均为本息逾千的大数额的借贷,但更多的则是数额在百十两间的借贷。如新城饶大俊因贾致富,曾贷给某布行“金数百”[34]。同邑邓兆龄贷给同乡黄某三百缗,“越岁,信杳。他日,遇之途,稔知为舟覆资倾状。复予以金。不数月,(黄)获利息而归”[35]。南昌万维佐“少贫读书,无以资馆谷。乃弃去,入市肆,从人假百金贸易”[36]。赣县郭廷佐向亲戚借得白银五十两,购货贸易[37]。这种规模的借贷在江西商人中仍属可观。更有甚者,如奉新岳正光,父母双亡,家贫,“至不能举火,乃弃举业,向笔肆贷笔十管,售钱数十文”,从此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38]。




[1]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2] 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3] 同治《万年县志》卷七《善士》。
[4] 同治《广丰县志》卷八《孝友》。
[5] 同治《抚州府志》卷六三《孝友》。
[6] 同治《新城县志》卷十《孝友》。
[7] 道光《丰城县志》卷十四《孝友》。
[8] 同治《抚州府志》卷六四《孝友》。
[9] 道光《丰城县志》卷十四《孝友》。
[10] 崇祯《清江县志》卷一《风俗》。
[11] 同治《会昌县志》卷三一《艺文》。
[12] 同治《赣县志》卷三九《善士》。
[13] 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六《萧小峰处士墓志铭》。
[14] 光绪《清江香田聂氏重修族谱》上卷《大饮宾之宾伯父老大人传》。
[15] 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八《国朝孝友》。
[16] 罗洪先《念庵集》卷十六《董岭周君松冈墓志铭》。
[17] 同治《吉安府志》卷三五《孝友》。
[18] 道光《丰城县志》卷十《孝友》。
[19] 同治《新城县志》卷十《善士》。
[20] 同治《新城县志》卷十《孝友》。
[21] 光绪《清江杨氏五修族谱》下卷《杨公伟明先生暨元配徐孺人墓表》。
[22] 同治《广信府志》卷九之五《孝友》。
[23] 魏礼《魏季子文集》卷七《孔昭文五十序》。
[24] 光绪《清江香田聂氏重修族谱》上卷《太学生聂安斋先生传》。
[25] 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六《善士》。
[26] 归有光《何长者传》,载同治《会昌县志》卷三一《艺文》。
[27] 同治《新城县志》卷十《善士》。
[28] 严嵩《铃山堂文集》卷三一《明故封翰林院检讨郭君墓志铭》。
[29] 鲁仕骥《山木居士外集》卷一《中田保甲图说》。
[30] 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六《善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