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朝的满蒙联姻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
最新热门    
 
略论清朝福建与台湾两地的灾害与防治

时间:2009-7-24 13:51:39  来源:不详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以后的1270年间,福建沿海受海潮侵蚀灾害见于记载的有50次,其中较大的在清代占3次。如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月,漳浦“台风作,海水暴涨,漂没民房”1850余间。[20]乾隆十四年(1749)七月五日,朝廷“蠲免福建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龙溪、诏安、台湾、凤山、彰化等九县,乾隆十三年份晚禾被潮田地应征额赋”。[21]足以证明当年海潮破坏相当严重。清道光十六年(1860)七月,连江“海潮泛滥,县治水高丈余,人畜溺死”。[22]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八日霞浦“台风异常,海潮陡高数丈,倾圮塘屋无算。竹江村前澳一带,石塘荡无片石,屋柱有悬于海者”。[23]几次特大海潮的破坏程度跃然纸上。
5、瘟疫绵延   闽台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是瘟疫常发之地。顺治九年(1652)正月,漳州城被郑成功军团团包围,粮尽弹绝,以致“人相食,斗米值五两”。至清军解围之时,在城内收得颅骨73万;于是“疫大作,死者无数”。[24]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汀州永定水灾,漂圯民房无数,冲垮城内卧龙桥;秋季永定“大疫,死者千余人”。[25]乾隆十八年(1753)海澄爆发大规模瘟疫,“死者无算”。同年泉州府也有瘟疫流行,“至明年秋乃止”。[26]道光年(1821)七月间福建全省瘟疫流行,患者均因吐泻暴卒,“朝人夕鬼”,不可胜数。[27]其实,早在明万历时谢肇淛著《五杂俎》就对福建瘟疫心有余悸:“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周凯的《厦门志》“风俗记”也记述了闽南和台湾的瘟疫。在当时条件下,对瘟疫几乎是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装神弄鬼。

三、清代台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所造成的破坏
 
台湾与福建纬度相当,地形相近,气候相同,所以自然灾害的种类、发生的频繁与造成的破坏也比较相似。但台湾四面环海,又处于季风区域,因而风灾成为破坏性最大的灾害。
1、风灾的周期性发生   台湾本岛风灾频繁,尤其澎湖更是风灾肆虐,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澎湖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在有清一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风灾以及由于暴风雨形成的水灾,给岛上军民生命财产与官署民房造成很大的破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包括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福州将军、福建水师提督、分巡台湾兵备道、台湾镇总兵官、澎湖协副将等官员的奏折相当多。乾隆十年(1745)八月二十五日台风袭击澎湖之后,闽台各级官吏纷纷上报,陈述灾情。如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水师提督王郡奏:澎湖地方“忽闻该处于八月二十五日台飓大发,加以暴雨,战舰商艘多被飘损,商民多有淹没,署房仓局倒塌亦多”。[28]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台湾镇总兵张天骏补充奏报:当日澎湖击碎战船13只,损坏11只,“商渔大小船只俱有击碎,舵工水手俱有淹没”。[29]福建巡抚周学健亦于九月二十日奏报:八月二十五日“异常台飓,商渔战船打坏漂没者不可胜计。衙署民房亦多坍坏,沿海田亩咸潮淹浸”。[30]十月初八日福州将军新柱急奏朝廷,禀明此次风灾的惨烈后果:八月二十五日突发强台风,民房吹去瓦片1200余间、倒塌120间,官署、营房、府库多有坍损;击碎战船11只、杉板头船4只、渔船43只、海关商船47只;淹毙舵工水手160名。[31]闽浙总督马尔泰等人在奏折中也提到当日的“异常飓风”造成“漂没者甚多”,“民房、衙署、墩台、营房、城垣、祠庵坍塌,田亩咸潮浸没”。[32]乾隆十一年(1746)五月二十八日周学健上奏澎湖通判所禀四月二十一日夜飓风造成商渔船被击碎7只,淹毙舵手10余人。[33]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初三福建巡抚潘思榘报称:八月初八九等日澎湖因风撞碎商渔船28只,“水手亦有淹毙”。[34]同年十月初九日台湾监察御史书昌奏折中谈到此次风暴还“淹毙舵水人等五十名,兵丁四名。又遭风哨船三只,淹毙兵丁一名”。[35]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初九日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奏称:澎湖九月初飓风,各澳打坏大小商渔(船)40余只。[36]从上述史料记载可知,台风给澎湖地区的农业、工商、兵防和海上商旅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再如《明清史料》(戊编)所载,乾隆五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