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最新热门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市场(下)

时间:2009-7-24 13:51:46  来源:不详
,路通湓浦港[12]。估计就是以鱼苗捕捞生产和批售为业的渔民——涝户的居住聚集地。前述《戏为友人千鱼苗》诗云,“闻君凿池种鱼子,远注浔阳一泓水。春风昨夜化灵苗,中有十万横波尾”。虽不乏诗文之夸张,亦可见该地鱼苗孵化及捕捞生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除上述最为典型的鱼苗生产基地九江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其它水乡也有以捕捞鱼苗为生者。如在太湖吴中地区,有诗云,“官舍晩凉飞燕子,水乡人静卖鱼苗”[13]。又如在安徽安庆枞阳一带,明代张煌言有《枞阳谣》云,“八尺风帆百丈牵,枞阳湖里去如烟。……灯火湖光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14]。




[1] 《丛书集成新编》第四十七册,第571页。
[2] 民国《宿松县志》卷十八《实业志·渔业》。
[3] 光绪《丹徒县志》卷十八《食货志十一·物产二》。
[4]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
[5]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九。
[6] 光绪《丹徒县志》卷十八《食货志十一·物产二》。
[7]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
[8]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9] 丛子明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渔业史》,第44页。
[10] 同治《九江府志》卷七《地理志·古迹》。
[11] 河泊所是一种渔业税收与管理机构,详细情况参阅拙文《明代江西九江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2] 嘉靖《九江府志》卷二《方舆志·坊乡》。
[13] (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三。
[14] 《御选明诗》卷十四。
 
 

三 鱼苗的贩运贸易
1.规模盛大的鱼苗市场
适宜的自然水文环境使江湖交汇处之鱼苗产地具有丰富的鱼苗资源,从而形成规模盛大的鱼苗市场。宋代时安徽新安山区一带的池塘青鱼、草鱼、鲤鱼养殖,其鱼苗来源即依赖“首春,鬻鱼苗者来自湖口界中”[1]。如前引之文云“今人家池塘所蓄,其种皆出九江”,“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无别种也”,可见其产量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亦可想见其鱼苗市场之兴盛。
湖楚一带同为江湖交汇之区,也是鱼苗的盛产地。明代太湖流域淡水养殖的鱼苗来源 地即为楚中地区。有方志记载云,“池鱼,一名草鱼,产楚中。贾人贩鱼秧到此,蓄之池中,至一二尺即市之。此中不产子,楚中长至四、五尺者方有子”[2]。由此可知,太湖嘉兴一带所长的草鱼,其体形尺寸一般尚达不到繁殖标准,只有湖湘一带长到四、五尺长的草鱼才能怀子繁殖。商人每年到湖广一带贩买草鱼鱼秧在该地区出售,当地民人购买鱼秧于池塘中放养,待养到一、二尺长即可捞取上市售卖。
当然,除了九江湖口、湖楚洞庭这些规模巨大、覆盖地域广大的超大型鱼苗市场外,其它一些江湖交汇之地也有规模较为可观的鱼苗市场。如丹徒县高资地区孩溪江的鱼苗市场,也出现“取之市者,千里争集”的盛况[3]。
2.鱼苗的长途贩运
规模盛大而集中的鱼苗产地市场与各地淡水养殖业对鱼苗的大量需求,推动与促进了兴盛的鱼苗长途贩运业。每至春间鱼苗孵化时,各地鱼苗贩运商即前往鱼苗产地批贩鱼秧至各淡水养殖水域出售。上述《俨山外集》所载云“南到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这一广大地域范围的淡水养殖,其所需鱼苗都取自于江西九江;太湖地区嘉兴一带的草鱼养殖所需鱼苗取给于湖楚洞庭。如此,则每到春天三四月间,各地鱼苗贩运商必大量云集九江、洞庭等地批贩鱼苗,再经长途运输转往各地出售。例如,太湖流域每年春天即有专用的“鱼秧船”,前往鱼苗出产地――九江贩运鱼苗。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舆地略·物产下》记载:“鱼苗出九江,曰鱼秧。春间以舟由苏常出长江往贩,谓之鱼秧船”。民国《吴县志》卷51《物产二》亦有类似记载。同治《苏州府志》卷20《物产》中亦云:“鱼秧,细如针缕;蓄之池,三年可食。在乡以此贩鬻。”
丹徒县高资地区孩溪江的鱼苗贩运,“船载肩挑,云屯雾散”[4]。其它又如《湘江渔父词》云:“柳花飘尽荻芽长,艇艇鱼苗有数筐。日晩江光看渐远,贩儿灯火下瀟湘”[5],贩售者为减少因鱼苗死亡损失,连夜星火赶运“下潇湘”而去。
人们通过长期的鱼苗捕捞生产及装载贩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宋人周密(1232-1298)所著《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