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明代的地方官制
明代官场——张居正 没
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明代流刑考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
最新热门    
 
明代四川火井探微

时间:2009-7-24 13:51:50  来源:不详
    ②本文下面引用的朱孟震的《游宦余谈》,是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刊行的《笔记小说大观》第11册收录的《玉芝堂谈荟》著录本,在第23卷,第13—14页。
 
    图中丁段文字描述的是,可以供给两口锅用的旺盛火井。人们把一个大竹筒插入井口,竹筒上盖以盛水的瓷碗,又用两个小竹筒从大竹筒的两旁把天然气引到两口锅的锅底煮盐。本段文字所描述的火井,是清代雍乾之际一例火井煮盐实况。与《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记述的“周围有灶数十”和“一井可供十余锅”的火井相比,一口火井供两锅之用,就显得火小了。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供应两口以上盐锅天然气的火井来说,井口储气、分输装置是必不可少的。火井产气量愈多,供应的盐锅数量愈多,储气和分输装置也就相应实现大型化、复杂化、多功能化。近代自贡盐场强旺火井所使用的“*[穴+康]盆”,就是证明。
    此外,火井通过竹枧,向周围的盐灶、盐锅输送天然气。竹枧的制作方法,《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的记述都太简略,一说“土人用竹筒引火气煎盐”;一说“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可以理解的意思,是将楠竹从中间剖开,去掉内节,合而为一。但是,使用这样的竹枧“引火至灶”是不行的,它需要密闭缝隙的办法。《天工开物》卷上“作咸第五”记载,竹枧用“漆布”密闭缝隙。经过密闭缝隙以后的竹枧,可以向煮盐的锅灶输送气压不太高的天然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云台山火井已经达到的天然气开采工艺归纳如下:
    1.这口产气量较高的火井供应着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口盐锅煮盐,必须使用类似清代富荣盐场火井采气、输气中使用的木制察盆,用以储集和分流压力较强的井下天然气;
    2.这口火井要将产出的天然气输送到数十座盐灶或者十余盐锅煮盐,必须利用若干剖开、去节、用漆布合缝、可以牝牡相接延续的楠竹作为输气管道,一头从察盆吸气,另一头直通盐锅下面的灶膛燃烧;
    3.为了保证压力过高的天然气不致失去控制、发生严重的爆炸燃烧事故,还应当有相应的泄气装置,类似清代富荣盐场火井上常用的冲天枧,以泄旺气。
无论我们怎样猜测明代火井的开采技术,如果没有这些必不可少的设施互相配合,云台山火井绝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利用。结论只能是,既然火井有开发价值,人们总会通过从生产实践中增长的聪明才智来达到开采和利用这些天然气资源的目的。至于制造这些设施的材料,人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四、云台山火井的地理位置
 
    有关云台山火井的地理位置,《游宦余谈》和《松窗梦语》记载都不太清楚。张瀚说,火井在“潼川西”,古代潼川州治为今三台县城,火井应在县城以西。张瀚显然是以云台山作为火井所在地,大而言之,火井在州治西。朱孟震说,“火井在云台山东五里”,说明朱孟震的记述深入到火井的具体位置,测得火井在云台山偏东五里。如果将两个方位叠加,云台山火井实际位置应在今三台县城以南。
查国家地名词典:距三台县城南30公里的安居镇,起源于康熙年间,初以地名命场名曰“云台场”。场南有古迹云台观和郪江汉墓群。更有趣的是,当地自古有盐井,现在仍在生产食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第243—24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笔者由此推测,云台山火井正是明代潼川州盐业发展所造成的。人们在开凿盐井的过程中,无意中打出了火井,当地盐业生产者正好利用火井天然气煮盐。据此可以肯定:云台山火井的确切位置在今三台县南30公里的安居镇,而不是过去论者所说的“蓬溪一带”(林元雄等《中国井盐科技史》第392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鲁子健《临邛火井考》,《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5页)。

五、明代富顺火井与李崇阶的《游火井记》
 
前述明代富顺火井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后,但不会太晚,因为万历中富顺火井坡已有“火井载课”。明神宗万历年号共计四十八年,这口火井出现的“万历中”,大致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左右。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富顺县火井坡在今自贡市区。由于富顺火井在明人记载中十分简略,难以了解其开采利用情况。笔者认为,清初李崇阶《游火井记》中描述的“新罗”火井与明代富顺火井一脉相承,一在万历二十四年前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