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时间:2009-7-24 13:52:15  来源:不详
》卷48《诸庙祈雨祝文》(四部丛刊本)。
[3]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第13页。
[4]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8《劝农文》。
[5]朱熹:《晦庵朱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9(四部丛刊本)。
[6]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0。
[7]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今绕城既已盛水种稻,何为不可乘高种麦。”
[8]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02页。
[9]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03页。
[10]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27《春日田园杂兴》。
[11]陆九渊:《象山集》卷17《与章德茂书三》。
[12]苏辙:《栾城集》卷1《襄阳古乐府二首·襄阳乐》:“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泽中多水原上干,越人为种楚人食”。
[13]朱熹:《晦庵朱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9《再谕上户恤下户借贷》。
[14]苏轼:《苏东坡全集》下,第30页。
[15]杨万里:《诚斋集》卷34《明发黄土龛过高路》。
[16]苏辙:《苏辙集》卷1《巫山庙》。
[17]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94页。
[18]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578页。
[19]戴复古:《石屏诗集》卷2《山中即事二首》。
[20]苏轼:《白鹤新居上梁文》,引自魏齐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十二。
[21]周南:《山房集》卷1。
[22]周南:《山房集》卷1《山家》。
[23]戴表元:《剡源文集》卷27。
[24]苏轼:《苏东坡全集》上,第66页。
[25]洪适:《盘洲文集》卷8《饭牛亭》。
[26]张舜民:《画墁集》卷1《打麦》。
[27]杨万里:《诚斋集》卷31《夏日杂兴》。
[28]刘诜:《桂隐诗集》卷4《秧老歌五首》。
[29]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17《四月十日出郊》:“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涨江混混无声緑,熟麦骚骚有意黄,吏卒远时间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30]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16页。
[31]洪适:《盘洲文集》卷8《饭牛亭》。
[32]陆游:《陆放翁全集》中,第440页。
[33]杨万里:《诚斋集》卷31《江东集》《夏日杂兴》。
[34]韩维:《南阳集》卷十《登城楼呈子华》。
[35]朱熹在奏书中提到:“又幸目今雨泽以时,原野渐润。窃料不过四五十日,则二麦可收;又四五十日,则早稻相继,决不至于复有流离捐瘠之祸,以勤陛下宵旰之忧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6)。

另外,稻麦复种除了要求麦收之后种稻之外,还要求在收稻之后种麦。收稻种麦的季节一般都是在秋天。而从陆游《剑南诗稿》卷六十八篇目次序的安排来看,先有“种麦”诗,后有“秋获后即事”诗,[1]也意味着种麦是在稻收获之前,显然麦不可能是种在稻田中。因为此时,稻子尚未收获。又从方回的诗“麦田下种稻田干,秋尽江南亦未寒”[2]来看,麦子下种时,稻田中的积水已经干涸,但稻子尚未收获。在稻子尚未收获之前,一切耕种活动都可能与稻田无关,而只能是在稻田以外的田地中进行的。罗愿的《鄂州劝农》也属于此种情况:“七月芟草,烧治荒田。大麦小麦,上戊社前。禾欲上场,九月涂仓。”[3]种麦的田需在七月芟草烧治,显然不是稻田,而是荒田,而且大麦小麦都须在上戊社前播种完毕,而此时稻尚未收割,还处在“欲上场”的分阶段。显然是稻麦异地而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许纶的《田家秋日词》中:“晚禾未割云样黄,荞麦花开雪能白,田家秋日胜春时,原隰高低分景色。……牧童、牧童罢吹笛,领牛下山急归吃,菜本未移麦未种,尔与耕牛闲未得。”[4]我们将首句与未句联系起来看,显然“耕牛未得闲”与“晚禾未割”无关,如果要实行稻麦复种的话,晚禾未割,耕牛正好可以闲暇。可能是耕牛还要在晚稻田以外的田地中忙活,所以才“未得闲”,因此,此处稻麦也不构成复种。它仅仅是构成了诗中所描绘的一幅画:“原隰高低分景色”。耕牛在原田上耕作,准备播种麦、菜,隰处未割的晚稻如黄云。与此意境完全相同的还有一首诗:“开塍放余水,经霜谷将实。更黎原上畴,坎麦亦云毕。老叟呼儿童,敲林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