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时间:2009-7-24 13:52:15  来源:不详
数荆门军。“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陆亩者只种麦、豆、麻、粟,或莳蔬栽菜,不复种禾,水田乃种禾。”[11]邻近的襄阳府也是“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12]高原种麦,大泽种稻,泾渭分明。宋代诗文中大量出现的“陂稻”、“陇(垅、垄)麦”的说法,正是这种土地分工利用的反映。
北魏时有一首民歌:“高田种小麦,稴穇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意思是说,在水分不足的高田上种麦子,没有好的收成。但这只是北方的情况,各种迹象表明,宋代南方麦作主要分布于山地或坡地,即所谓“高田”。宋朝政府劝南方地区种麦,也主要是针对高田来而言,如朱熹就要求稻收之后,“人户速将所收禾谷,日下打持,趁此土脉未干,并力耕垦。其高田堪种麦处,即仰一面种麦;其水田不堪种麦处,亦仰趂早耕翻,多著遍数,务要均熟,庶得久远,耐旱宜禾。”[13]并未强调所有稻田都应种麦,而仅指所谓“高田”。宋人的诗文中也多是将麦与山或山坡联系在一起。如,苏东坡的“破甑蒸山麦”[14];杨万里的“山麦掀髯翠拂天”[15];苏辙的“山上麦熟可作醪”[16];陆游的“山村处处晴收麦”[17]、“又见山坡下麦忙”,[18]在题为“山家暮春”的诗中也有“新麦已磨镰”的诗句。戴复古的“梯山畦麦秀”。[19]陈旉《农书》也说可种蔬茹、麻、麦、粟、豆的地方是“欹斜坡阤之处”。而“山有宿麦,海无飓风”[20]更是人们的理想。“小麦”和“麦地”一类的字眼,也多见于《山家》和《山居》这样的一些诗题中。[21]这一切表明两宋时期南方麦作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山坡来实现的。
在山坡上种麦的同时,山坡底下可能就种稻。对于一些既有山坡地,又有山下田的农民来说,他可以在收完山坡地上的麦子之后,又赶着去山下插秧。于是人们才会在看到“小麦连湖熟”的同时,看到“妇姑插秧归”。[22]元人戴表元也有诗描写兄弟二人同时在不同的两块田中进行收麦移秧的情形:“伯收东冈麦,仲移西塍秧”。[23]这就是所谓的“割麦栽禾”,等到秋收之后,他在一年之内所获的收成就是所谓“稻麦两熟”,即夏熟的麦子和秋收的稻子。但“东冈麦”和“西塍秧”并不构成复种关系。
稻麦在南方的并存有时会在农事活动上产生重合,这种重合有时被误以为是稻麦复种,但稻麦复种必须是时间和土地利用上的连续,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先收麦,再整地,再插秧;稻收之后,再整地,再种麦。而从苏轼的“插秧未遍麦已秋”,[24]到洪适“冬耕春复犁,麦秀禾方插”,[25]从张舜民的“麦秋正急又秧禾”,[26]再到杨万里的“插秧收麦喜村村”[27]的诗句来看,当时收麦和插秧并非两项在时间上衔接的作业,而是同时进行的,甚至是先插秧后收麦,显然稻麦并非在同一块田地中的轮作复种。这种情况在元代诗人刘诜(1268~1350)的一首描写江南农夫插秧的诗中最能说明问题:“五更负秧栽南田,黄昏刈麦渡东船。我家麦田硬如石,他家秧田青如烟。”[28]这里的插秧和收麦显然不是在同一块田中先后衔接的两个过程。
宋代江南地区的水稻移栽时间一般是从夏初(即阴历四月)开始,如果要实行稻麦复种的话,则此时麦必须收割完毕,而且麦田要经过重新整地灌水。但从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29]和陆游的《初夏道中》[30]等诗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初夏时节,农民正忙于稻田插秧,而此时的麦还正在黄熟,并无收割,更谈不上整地。这种情况一直可以持续到五月,“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水稻移栽的五月时节,天气还有些寒意,麦子还正在孕穗结实,显然也不是在麦收之后,才进行水稻移栽。洪适“饭牛亭”诗中所说的“冬耕春复犁,麦秀禾方插”[31]也属于这种情况。“冬耕春复犁”,系指稻田在收获之后,要经过冬耕和春耕两次整地,显然,稻田中是没有麦子的;“麦秀禾方插”,是指在麦子孕穗时,才进行水稻移栽。此处的“麦秀”仅是一种物候,它指示着农人要去插秧了,而并非稻麦复种。如果是稻麦复种的话,则此处的诗句应该改为“麦收禾又插”。即便是有些地方在四月份麦子已经收获,也不能肯定水稻移栽是在收获后的麦田上,从陆游《五月一日作》“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32]的顺序来看,是分秧在前,麦收在后。同样的情况还有杨万里的《夏日杂兴》“金陵六月晓犹寒……插秧收麦喜村村。”[33]就算是麦收在前,分秧在后,也难以说它们就发生在同一块地中,如“麦苗黄熟稻苗青,饷妇耘夫笑语声”。[34]
又据朱熹所言,二麦和早稻的收获期相隔不过四、五十日。[35]显然,二麦和早稻是被分别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它们之间不存在复种关系。否则的话,在麦子收割之后,经过整地、移秧,再到稻子成熟、收割,四、五十天的功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的。 




[1]朱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2]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