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时间:2009-7-24 13:52:15  来源:不详
从自然条件来看,南方地势低洼,雨量充沛,总体上说来是宜稻不宜麦,但在一些排水条件较好的丘陵缓坡地带,及干旱少雨年份,麦作可能比稻作有更好的收成。也说是说,不宜种稻的地方或年份往往适宜于种麦。这也就是宋代各级政府在干旱之年极力推广种麦的主要原因。

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农业自古以来便有“杂种五谷,以备灾害”的传统。宋代的许多劝农文都劝告农民,因地制宜进行种植,“高者种粟,低者种豆,有水源者艺稻,无水源者播麦。”又“有水者为田,其无水之地可以种粟麦……粟麦所以为食,则或遇水旱之忧,二稻虽捐,不至于冻馁也”。[14]而在干旱的年份,水稻歉收,地方官员们更致力于种推广麦类杂作。比如,《宋史·食货志》载宁宗嘉定八年(1215),由于“雨泽愆期,地多荒白”,余杭知县赵师恕劝民杂种麻、粟、豆、麦之属。有时这种作的确可以起到救荒的作用。代江西抚州人危素(太朴,1303-1372)在《暮冬》一诗中写道:“种稻南谷口,凶岁囷仓虚,晚值老农语,出口三嘻吁,幸有髙亢田,种麦给群需,有麦且勿忧,无麦将焉如。”[15]

麦作在南方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麦子本身。由于麦子可以越冬,可以利用秋收之后,空闲的土地进行种植,并且在青黄不接的夏季收成,起到“继绝续乏”的作用,这对于过去单纯种稻的稻农来说,无疑是个额外的收成。而当这种收成成为一种依靠,一种指望,稻收之后种麦,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欲罢不能。[16]这也就是稻麦复种在南方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戴复古:《石屏诗集》卷1,四部丛刊本。

[2]王象之:《舆地纪胜》卷57《荆湖南路·郴州》,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第552页。

[3]陈侠:《西塘集》卷3《惠州太守陈惠公祠堂记》,四库全书本。

[4]苏轼:《苏东坡全集》上,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508页。

[5]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卷12《连州行衙水阁望溪西诸山》,四部丛刊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