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宋代社会结构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
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
最新热门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时间:2009-7-24 13:52:15  来源:不详
山道中蚕麦大熟》(四部丛刊本)。

[6]曹勋:《松隐集》卷21《山居杂诗》,四库全书本。

[7]陈造:《江湖长翁集》卷9《田家谣》,四库全书本。

[8]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17。

二 稻麦复种在宋代江南并不普遍
 
但是,宋代南方的稻麦复种是否成为一种种植制度?它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宋人笔下有关“刈麦栽禾”的描述并不能全部看成是稻麦复种,因为复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一年之内;二是在同一块田地之中。根据这两条硬性标准,我以为历史上许多有关“稻麦二熟”或“一岁二熟”都很难说是稻麦复种,因为它们可能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田块上,古人所说的稻麦二熟是从收成上来说的,说农民一年中有二次收成,比如东田夏收有麦;西田秋成有稻。而实际上是东田不干西田,稻麦并不构成轮作复种。甚至像《吴郡图经续记》所载的“刈麦种禾”也仅仅是农事安排上的衔接,并非土地利用上的衔接。原文在“刈麦种禾”之后,提到“农夫随其力之所及,择其土之所宜,以此种焉”。[1] “刈麦种禾”,也应视为“择其土之所宜”,因地种植的结果。即使象真德秀所说的:“今禾既登场,所至告稔,拜神之赐渥矣。乃季秋以来,雨不时至,高田之麦欲种而无水以耕,下田之麦,已种而无水以溉。此农人之所甚忧。”[2]也很难说“都是在水稻收获后复种的”。[3]因为没有证据证明麦一定是种在原来的稻田之中,而之所以在收稻之后种麦,是因为麦的播种期是在稻收之后,即仲秋到初冬这段时间,在此之前,即使田地中没有别的作物,也不会将麦种上,因为过早出苗容易遭受后期的低温影响。
这种猜想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就像北方以旱作为主,同时也存在水稻种植一样,南方虽然是以水田为主,但南方并非只有水田。南方地形多样,有山有水,高低错落,为因地制宜种植稻、麦等各种农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结果是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是有田又有地,或者是半田半地。在南方人的观念中,田和地是有区别的。田,指的是水田;地,指的是旱地。作田、整地是两种不同的作业。在分析宋代的情况以前,我先说一点个人的经验。我的家乡江西省新干县三湖镇,和南方的其他地区一样,这里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也有小麦种植,只不过小麦仅种于旱地上,而非水稻收获之后的稻田中。这并不是说,当时的稻田不存在复种制,实际上在水稻收获之后,也会种植一些黄豆或荞麦之类的作物。据说邻近的一些县乡,也有在稻田中种麦的情况,但仅限于高田。70年代以后,我的家乡已不见有麦子种植,稻麦复种更无从说起。
宋代虽然在南方广泛地推广种麦,但并不是在南方的稻田上推广种麦,而只是在一些不宜种稻的地方推广种麦。这就像在江北诸州推广种稻时,并不是在麦田中种稻,而只是如《宋史·食货志》所云“令就水广种秔稻”一样。这在宋人的许多劝农文中都写得楚明白。韩元吉《建宁府劝农文》:“高者种粟,低者种豆,有水源者艺稻,无水源者播麦。”[4]朱熹《劝农文》:“山原陆地可种粟、麦、麻、豆去处,亦须趁时竭力耕种,务尽地力。”[5]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高田种早,低田种晚,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畬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此便是因地之利”。[6]黄震在江西抚州任上时,也劝百姓利用山坡高地种麦。[7]前引元人危太朴的诗也证明抚州的麦子系种于高田之上,所以说:“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
因地种植的结果,使南方出现了“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8]的景象,于是在春日里人们便看到:“水陂漫漫新秧绿,山垅离离大麦黄”[9];“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10]最典型的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交错出现的景观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