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内廷与市场:对唐朝“宫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
唐宋时期阿拉伯农作物和
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
唐宋之际农民阶级内部构
最新热门    
 
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

时间:2009-7-24 13:52:24  来源:不详
来是增加了获取市场信息的便利程度,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应是降低了商业的交易费用。
-----------------------
①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钱币》。
②  加藤繁,前引书, 
第26l一265页。
③  《唐会要》卷86《市》。
④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1卷,第302页。
⑤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2《东角楼街巷》。
⑥  张泽咸,前引书,第236—242页。
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1。
⑧  张泽咸,前引书,第341—345页。
 
    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下降,就是在唐代中期起为国家控制最为严密的盐业中,也出现了这一趋势。郭正忠指出,北宋前期的官卖解盐,在民运官盐的情况下,利润率约在500—1 000%之间,其平均赢利倍数约在8—14倍左右,这一暴利是在官府把盐的运费部分转嫁到民间的条件下获得的。但在宋政府实行解盐通商政策后,由商人在京城、盐池和边地交纳钱款,换取交引券买盐,贩往西路、南路等指定地区销售。宋政府仅卖出交引券,不再承担销售的风险与费用,北宋真宗时出卖交引券的利润率竟高达4 000%以上,获利倍数达到60—65倍,到仁宗时利润率再创7 000%的新高,获利倍数竟高达88倍。所以郭正忠认为,由上述分析可见,“解盐官卖在两种情况下,即官付全部运费和一半运费的情况下,其利润率均远不如通商。”①也就是说,宋政府在不能完全强制民间百姓免费为官府运盐的情况下,以出卖交引券的方式,使商业资本进入到盐的运销环节中,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宋政府也从中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利益。漆侠认为,从唐代后期起到宋代,除设立国家税务机构征收商税之外,还设立针对商税与酒税的买扑制度,即把某一地区的商税或酒税,以固定的税额承包给私人,以减少官府开支。②这种作法,其实就是为降低专卖和商税征收的交易成本,让民间分享一部分税收利益的作法。当然,由于盐、茶、酒等商品专卖的利益大多数为国家所占有,即使实行通商制或买扑制,这些专卖商品的交易成本降低的程度仍是远不及非专卖商品的。
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权力对一部分新兴的经济部门控制力的薄弱。这里所说国家权力对不同经济部门的控制力,主要指其通过征收赋税或直接占有等方式获取资源的能力。黄仁宇认为,唐宋王朝兴衰的背后原因,是当时的官僚机构虽已相当成熟,但其行政效率并不高,经济管理能力也十分粗疏,这是因为其缺乏现代商业组织的数字化管理技能,对数字无法作精密的核算。这种农业国家的行政管理,并不遵循经济原则,所以在社会出现大的变动时,对社会资源无法进行合理的征集与分配。③此论有相当的创见,不过黄氏没有认识到,正是由于唐宋王朝的官僚机构缺乏商业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因而唐宋王朝的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控制,只能限于传统的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如盐、茶、酒的专卖方面。而对于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济部门,则缺乏进行管理的能力,唐宋时期科举出身的官吏,极不擅长于此,唐代中后期对商业管理较为著名者,也仅刘晏一人而已。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反而为这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道格拉斯.诺思说:“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在任何关于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④此外,唐宋之际中央集权的衰弱与地方势力的发展,在宏观上也削弱了国家权力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
------------------------
①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694页。
②  漆侠,前引书,第1002—1003页。
③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5、183页。
④  DouglaSS C·Nod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唐代国家对农业的控制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