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从《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从《申闻状》看宋孝宗北
从《读书杂志》看社会史
从《延祐四明志》及《至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
《老子》“同文复出”现
最新热门    
 
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

时间:2009-7-24 13:52:30  来源:不详
所记,证以高丽王子献马和明朝初年对高丽马匹的需求,应该是事实。在元与高丽的陆路贸易中,马匹显然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商品。
    从《老》、《朴》两书来看,高丽向元朝出口的货物,除了马匹之外,便是毛施布和新罗参。《老乞大谚解》记,高丽商人一行贩卖马匹,“这马上驼着的些少毛施布,一就待卖去。”(第14页)商人们到达顺城门客店后,就到城里寻找“卖毛施布的高丽客人李舍。”(第129页)《朴通事谚解》卷上记,高丽来人带有“十个白毛施布,五个黄毛施布”(第95—96页)。注文中说:“毛施布,即本国人呼苧麻布之称。汉人皆呼曰苧麻布,亦曰麻布,曰木丝布,或书作汉丝布。又曰漂白布,又曰白布。今言毛施布,即没丝布之讹也。而汉人因丽人之称,见丽布则直称此名而呼之。记书者因其相称而遂以为名也。”可知毛施布即用苧麻织成的布,“毛丝”二字是音译,也可写作“木丝”、“没丝”。苧布是高丽享有盛名的手工制品。南宋时由庆元(今浙江宁波)进口的高丽物品中就有毛丝布[③i]。在元代,高丽麻布(毛施布)大量输入中国,受到朝野的普遍欢迎。高丽国王常以“细苧布”作为礼物,赠给元朝皇帝、贵族和官员。高丽忠烈王二十一年(元元贞元年,1295年)四月,“又遣中郎将宋瑛等航海往益都府,以麻布一万四千匹市楮币”[④i]。益都是路,不是府,此处有误。元代益都路治所益都县,即今山东益都,管辖山东半岛西部的广大地区。可知山东半岛亦应有与高丽往来的港口,但不知其具体地点。当时高丽世子在大都求婚于元皇室,故出售麻布来换取元朝的货币纸钞,以供婚礼之用。由此亦可看出麻布是高丽向中国输出的重要商品。元代杂剧中也提到“洗白复生高丽氁丝布”,可见其在民间是很流行的[⑤i]。因此,《老》、《朴》两书中关于毛施布的记载是反映了元代实际情况的,人参是高丽的特产,历来被中国人视为滋补佳品。宋、元二代,由海道输往中国南方的高丽商品中,人参都在“细色”(贵重货物)之列[⑥i]。《老乞大谚解》卷中载,高丽商人一行所带货物,除马匹、毛施布之外,便是人参。[①j]。
    高丽的文具都很精巧。北宋时出使高丽的使臣徐兢报告说,高丽的名产有松烟墨、黄毫笔、纸等[②j]。宋代的文人学士对于高丽的各种文具都很赞赏,特别是高丽纸。元代,纸仍在高丽王室向元朝皇帝进献的礼物之列,如元宗三年(元中统三年,1262年)高丽献物两次,一次有黄、白纸各一百张,另一次有纸五百四十张。次年献物中有表纸五百张,奏纸一千张[③j]。元朝政府屡次向高丽索取纸张,如高丽忠宣王元年(1309年)“元遣使来求佛经纸”[④j]。忠肃王八年(1321年)“前益城君洪沦奉勅来求藏经纸”[⑤j]。可见高丽纸当时在中国仍是很受欢迎的。《朴通事谚解》卷下记,“高丽来的秀才”韩先生将“高丽笔、墨和二十张大纸”作为礼物送给来访的中国文人(第383页)。可以想见,高丽文具特别是纸肯定在向中国出售的货物之列。
    另一方面,中国出产的一些物品,亦为高丽上下所欢迎。《老乞大谚解》记述,高丽商人在马匹、毛施布、人参脱手以后,便购买“回去的货物,”种类繁多(第248—254页)。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针、木梳、盆儿、各种刀子、剪子、锥子、秤、等子、各类珠儿、荷包、帽儿、象棋和化妆用品(面粉、胭脂)等。一类是纺织品,有粗木绵、织锦缎子、素缎子、花样缎子等。还有一类是书籍(参见第三部分)。
    在上述各类物品中,纺织品最为重要。高丽本土出产的纺织品,历来以麻布为主,丝织品主要从中国输入。无论贵族或平民,都争相服用中国的丝织品。忠让王三年(1391年),有人上书说:“我朝只用土宜细苧麻布,而能多历年所,上下饶足。今也无贵无贱,争贸异土之物,路多帝服之奴,巷遍后饰之婢。愿自今士庶工商贱隶,一禁纱罗绫缎之服,金银珠玉之饰,以弛奢风,以严贵贱。”[⑥j]同年五月,又有人上疏说:“今无赖之徒,皆利远方之物货,不事本业。……愿自今大小臣僚,皆毋得衣纱罗缎子,敦尚俭素,以绝商贩。”[⑦j]这时在中国元朝已亡,明朝建立,在朝鲜半岛高丽亦已处于灭亡的前夕,社会奢靡成风。但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决非一朝一夕突然发生。可以认为,高丽王朝末期,贵贱上下穿着中国丝织品成为风尚,这些丝织品部分来自元朝政府(后来是明朝政府)的赠与,但更多则应是商人贩来。因此,《老乞大谚解》中所记商人购买缎子,正是实际情况的反映。《朴通事谚解》中亦有两处买缎子的记述。卷上一段记购买缎子时双方讨价还价。货主说:“舍人敢不识好物么?道地的好胸背。”买方说:“你谩不的我。我又不是生达达、回回。生达达、回回如今也都会了,你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